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民居在“全球化”的不断冲击下,呈现出被“无地域性、无民族性”的现代建筑所逐渐取代的趋势,其民族特性也面临着消亡的危机,普米族和傈僳族的传统民居也不例外。“如何合理且高效地保护传统及其民族文化”成为了当下一个热议的话题。但在保护与更新方法的提出和实施之前,存在着一个至关重要的步骤,它就是探寻、分析与总结出传统民居的特性、系统生成机制以及影响其发展的内在因素。传统民居的生长、演变与发展的过程,是在“地区性因子”和“民族性因子”两者共同的支配与作用下完成的,其过程既保留了民族特有的基因性状,又受到了诸多“隐性因子”的影响。本论文分别以云南境内的普米族和傈僳族主要聚居地的、具有典型民族地域特点的传统民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代表着“人与天、地”关联的“地区性”分析和代表着“人与人、神”关联的“民族性”分析作为切入点与研究手段,从“同一民族不同地区聚居”和“同一地区不同民族聚居”两个层面展开探究与比较,以“比较”的形式作为重点的研究方法,结合人类聚居学、环境行为学、地区建筑学、心理学和地理学等诸多学科进行论文的分析与研究。本论文首先分别对普米族和傈僳族的民居进行研究与分析,得出其不同的民居形制和特点;通过对各自民族不同民居形制(或形态)的比较,探寻出其具有多样性及产生的原因。随后,通过对两个民族民居和两个民族分别与其他在“同一聚居地”的不同民族民居的比较,分析出民居的异同点,以及在生长和演变的过程中,支配和影响两个民族发展的“显性因子”和“隐性因子”。继而,系统地梳理两个民族不同民居的系统生成机制(即内在秩序、遗传基因、智慧体系和模式语言),剖析各种“显、隐性因子”而形成图谱,为有效地传承与保护云南少数民族民居的多样性提供有价值的理论参考,最后对两个民族传统民居的保护与更新的方法作出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