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以吉林省筛查的35-75岁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为研究对象,评估吉林省心血管高危对象干预效果,分析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主要危险因素的变化情况,探索影响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主要危险因素变化情况的因素,为心血管疾病的健康干预建议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为2014-2016年吉林省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早期筛查与综合干预项目中的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7268人。采用现场调查的方式,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现场问卷调查和实验室检查。数据分析应用IBM SPSS 24.0统计软件。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M(Q)表示,组间比较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用率或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影响因素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心血管病高危对象行为生活方式改变,吸烟率下降5.2%、饮酒率下降7.1%、规律体育锻炼率增加38.7%、高盐饮食下降4.6%,超重率下降44.8%;心血管疾病高危对象生理生化指标变化,心血管高危对象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下降15.74 mm Hg、5.96 mm Hg、心率下降3.35(次/分)、总胆固醇(TC)下降0.5 mmol/L、低密度脂蛋白(LDL-C)下降0.34 mmol/L、甘油三酯(TG)下降0.5 mmol/L;2.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戒烟率为50.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年龄、民族、户口类型、文化程度、职业、家庭年收入的戒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疾病家族史的戒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非农业户口、统一户口、离异/分居、家庭年收入、糖尿病家族史是戒烟率的影响因素;3.心血管病高危人群的戒酒率为78.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性别、民族、户口类型、职业、家庭年收入的戒酒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高血压、冠心病、脑梗塞、脑出血、糖尿病、恶性肿瘤等疾病家族史的高危人群戒酒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朝鲜族、非农业户口、冠心病家族史、糖尿病家族史是戒酒率的影响因素;4.心血管病高危人群的体育锻炼转变率为34.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城乡、户口类型、文化程度、职业、家庭年收入等体育锻炼转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高血压、冠心病、脑梗塞、脑出血、糖尿病、和恶性肿瘤疾病家族史的人群体育锻炼转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农村、非农业户口、统一户口、文化程度其他、家庭年收入、有高血压家族史、有脑梗塞家族史、有脑出血家族史是体育锻炼转变率的影响因素;5.心血管病高危人群的高盐饮食转变率为53.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城乡、民族、户口类型、文化程度、职业等人群高盐饮食转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冠心病疾病家族史的人群高盐饮食转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农村、民族、文化程度、家庭年收入是高盐饮食转变率的影响因素;6.心血管病高危人群的体重控制率为21.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年龄、城乡、户口类型、文化程度、职业、家庭年收入等体重控制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高血压、冠心病、脑出血、糖尿病和恶心肿瘤疾病家族史等体重控制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年龄、农村、退休人员、家务及失业、家庭年收入、有高血压家族史、有冠心病家族史、有恶性肿瘤家族史是体重控制率的影响因素;7.心血管病高危人群的血压控制率为41.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年龄、城乡、户口类型、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职业、家庭年收入等血压控制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高血压和冠心病疾病家族史等血压控制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年龄、农村、朝鲜族、非农业户口、统一户口、大专及以上、工人及技术、行政人员、商业服务、退休人员、家务及失业、家庭年收入、有高血压家族史、脑梗塞家族史、脑出血家族史等血压控制率的影响因素。8.心血管病高危人群血脂控制率为54.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年龄、户口类型、文化程度、职业、家庭年收入等血脂控制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高血压、脑梗塞、脑出血、糖尿病、恶性肿瘤和高胆固醇血症疾病家族史等血脂控制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年龄、家庭年收入、有脑出血家族史、恶性肿瘤家族史、高胆固醇血症家族史是血脂控制率的影响因素。结论:1.吉林省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戒烟、戒酒、规律体育锻炼、体重控制、限盐饮食、血压和血脂控制的效果比较显著;2.行为因素:不同特征的因素对于心血管高危人群的行为方式改变的作用强度不同,其中性别、城乡、家庭年收入和高血压疾病家族史是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行为危险因素改变的主要影响因素;3.生理生化指标:不同特征的因素对于心血管高危人群的生理生化指标改变的作用强度不同,性别、年龄、城乡、职业、家庭年收入、心脑血管疾病家族史是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生理生化指标改变的主要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