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社会方面看,最重要的发展不平衡表现为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从经济方面看,不平衡的发展表现为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目前鲜有研究涉及社会方面的发展不平衡对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产生的影响,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地区经济差距的影响。在此背景下,本文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地区经济差距纳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社会方面看,最重要的发展不平衡表现为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从经济方面看,不平衡的发展表现为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目前鲜有研究涉及社会方面的发展不平衡对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产生的影响,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地区经济差距的影响。在此背景下,本文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地区经济差距纳入统一的分析框架进行研究。本文首先对基本公共服务进行概念界定,基于相关经济学理论并结合中国实际国情,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影响地区经济差距的机制进行理论分析;其次构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使用熵值法计算中国30个省(市、区)2009-2018年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得分,并使用Dagum基尼系数及分解进行东中西和南北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测度;再次采用2009-2018年的实际人均GDP作为衡量地区经济水平的指标,使用Dagum基尼系数及分解测算东中西和南北地区经济差距,将各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与地区经济差距进行对比分析;最后基于引入空间效应的条件β收敛模型来考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地区经济差距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2009-2018年间,中国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呈现明显的空间差异分布特征,全国范围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在考察期内上升,全国范围的人均GDP差距在考察期内缩小。(2)三大地带中,东部地区是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及经济水平区域内差异最大的地区;中部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最高且人均GDP差异最小;西部地区居中。南北两大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及地区经济水平内部差异均较为明显,说明南方与北方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均衡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3)在条件β收敛的空间计量模型中考虑基本公共服务变量后,从各地区收敛系数变动方向来看:三大地带中,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较低的东部地区经济收敛速度减缓,而均等化程度较高的中部与西部地区经济收敛速度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地区经济差距的影响主要以缩小东、中、西地区间的经济差距为主;两大地区中,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地区经济差距的影响主要以缩小北部地区内经济差距为主,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更低的南方扩大了地区内经济差距。从回归系数来看,全国层面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回归系数仅次于工业化水平且显著为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经济增长具有较大的正向影响;但分地区的回归结果中,基本公共服务变量的系数均不显著,这说明基本公共服务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是通过地区间互动的方式起作用的,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具有显著的正外部性,能够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涓滴效应”。从全国范围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带来的地区经济差距缩小效应小于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带来的扩大效应。本文基于上述结论提出了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畅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地区经济差距循环机制的政策建议,并对未来进一步研究进行展望。
其他文献
随着全球现代物流时代的到来,运输技术愈发成熟,船舶大型化对港口自然条件和设备要求的不断提高。但目前部分港口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港口对技术的利用与创新程度不高,港口物流信息化水平较低等问题依然存在,限制了港口物流的发展和港口物流效率的提高。因此,研究港口物流效率,对港口的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日照港港口发展现状,发现日照港的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在不断提升,同时日照港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加快发展世界顶流的海洋港口,健全现代海洋贸易体系,营造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为海洋强国建设做出贡献。”在新发展格局背景下,日照港作为“一带一路”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的主要节点和海上合作重要战略支点,应“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成为经略海洋的重要支撑和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引擎。随着我国内需潜力不断释放,国内大循环活力日益强劲,日照港应聚焦“东西双向互济、陆海内外联动”,构建内
国际贸易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海运是对外贸易的主要运输手段,作为陆上与海上的中转站,港口物流在海洋运输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经济已经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此背景下,作为对区域经济有着重要影响的港口物流的发展也应当积极向高质量发展靠拢,目前,港口物流的发展已由原来的提供装卸、运输、仓储等服务转型为提供更为广泛的新型港口物流服务。研究影响港口物流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及其影响机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对交通基础设施的需求也越来越多,但如此大规模的建设一定需要巨大的财力支撑,这势必会加重政府的财政负担。为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我国政府开始大力推进PPP模式的应用,PPP模式能够充分利用民间资本,促使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进度。但一些项目缺乏对PPP项目风险的识别和评价,急于盲目建设,在建设过程中,由于交通基础设施PPP项目建设周期长、投资金额大、回报率低等各种不确定风险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收入分配差距越来越大等问题逐渐出现。大量研究表明,我国正面临着阶层分化逐渐固化的问题,无疑会加大收入分配差距,而促进代际收入流动有助于缓解我国阶层固化、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尤其是在当今,在全球经济受新冠疫情影响、经济上行乏力的情况下,优化国内收入分配格局已然成为拉动内需,释放经济增长动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对代际收入流动的研究正值当下。本文利用中国居民收入调查数据(CHIP)1
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进程中,探究战略性新兴产业怎样更好地发挥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带动作用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首先对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概念界定、内涵特征等进行分析,基于创新扩散机制、人力资本优化机制、主导产业转换机制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成长带动作用机制,对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机制进行理论分析;然后从全国、分行业两个
伴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建设高速公路的进程不断加快,取得了名震中外的成绩。由于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具有投资总额大、建设周期长等特点,仅依靠各地各级政府投资建设,国家的财政压力将不断增加。因此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投融资模式逐渐被应用于高速公路建设项目,作为该模式所包含形式之一的BOT模式,即“建造-经营-移交”已被各利益相关方所青睐,也是高速公路项目投融资建设的主要方式。由于高速公路建设耗时
2018年美国发起的贸易摩擦带来了中美技术竞争,对外技术政策成为大国竞争的重要内容。美国事实上通过知识产权规则、对内投资限制和对外出口管制等手段实现对关键技术的闭环保护,试图围堵我国企业获取美国先进技术的途径,阻碍中国技术进步。在这种背景下,技术竞争的新形势对我国的技术创新将会产生何种影响,我们该如何应对,是当下亟待关注的问题。本文首先通过规则分析,探讨美国在技术竞争中利用的知识产权规则、投资审查
当前,实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战略已成为国家和地区发展的必由之路,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在信息化、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化的背景下,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空间关联特征凸显,城市体系开始由“等级体系”逐渐向“关系网络”转变。因此,只有在城市关联网络视角下,综合把握各城市的资源、产业、技术、人才
新型城镇化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是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必然要求,在新时代背景下,在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同时注重资源合理配置和环境保护是新型城镇化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内容。根据现有研究所得出的一致结论,我国新型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整体发展逐渐趋于协调状态。但不同区域受到宏观经济形势、区域产业结构、资源环境禀赋等因素影响,新型城镇化和资源环境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由于每一区域新型城镇化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