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超级细菌”的出现给人类的生命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在ICU中的耐药率高达90%以上,临床上对其有效的抗生素少之又少。因此噬菌体疗法逐渐被人们所关注,然而面对这种“超级细菌”,即使是噬菌体,也会面临产生抗性菌株的问题,所以单一用药效果不佳,联合用药成为了一种新的趋势。噬菌体与抗生素的联合,不仅能够产生更好的抗菌效果,还可以抑制各自抗性菌的产生,产生协同作用,同时还可以不断筛选新的噬菌体产生新的组合。本研究旨在以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为宿主,分离出裂解性噬菌体,然后与抗生素联合作用于浮游细菌和生物被膜,筛选出具有明显协同作用的抗菌组合,本实验主要分以下三个部分进行:第一部分:通过双层平板法分离和纯化获得一株裂解性噬菌体,命名为M1;其噬菌斑直径约3 mm,中心明亮透彻并且四周存在晕环;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头部呈正六面体结构,直径约为50 mm,带有一个不可收缩的短尾,属于短尾科噬菌体;最佳感染复数为0.001;潜伏期小于10 min,裂解期约55 min,裂解量约300 PFU/infected cell;噬菌体对温度和pH稳定性较高;不同感染复数的噬菌体抑菌效果无显著差异(P>0.05)。第二部分:将最佳感染复数的噬菌体M1与8种抗生素分别联合应用作用于浮游细菌,通过监测细菌以及噬菌体浓度来反映协同作用的产生。结果显示:噬菌体M1与MIC(Minimal Inhibit Concentration)的利福平以及1/2 MIC的美罗培南联合,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与1/4 MIC的米诺环素,具有较强的协同作用;噬菌体与敏感抗生素联合应用时,抗生素浓度的选择以及加入顺序对协同作用产生影响。第三部分:将噬菌体M1与抗生素联合应用作用于生物被膜,观察是否有协同作用的产生,利用结晶紫染色法和活菌计数法评价生物被膜的清除情况。结果显示:噬菌体M1作用4 h时,能够清除98%的生物被膜,然而随着时间的延长(12 h),对生物被膜的清除能力逐渐减弱直至消失;噬菌体M1与1/2 MIC的利福平联合作用于生物被膜12 h,能够产生明显的协同作用。结论:分离、获得一株能够裂解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噬菌体M1,生物学特性稳定、潜伏期短、体外裂解能力强;噬菌体M1与利福平、美罗培南以及米诺环素联合应用作用于浮游细菌时,能够明显抑制各自抗性菌的产生,产生协同作用,并且协同作用的强弱与抗生素浓度的选择以及联合应用的先后顺序有关;噬菌体M1作用4 h时,能够清除98%的生物被膜,并且与利福平联合应用作用于生物被膜时,也会产生协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