噬菌体与抗生素联合作用于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及其生物被膜的研究

来源 :大连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mobydick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超级细菌”的出现给人类的生命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在ICU中的耐药率高达90%以上,临床上对其有效的抗生素少之又少。因此噬菌体疗法逐渐被人们所关注,然而面对这种“超级细菌”,即使是噬菌体,也会面临产生抗性菌株的问题,所以单一用药效果不佳,联合用药成为了一种新的趋势。噬菌体与抗生素的联合,不仅能够产生更好的抗菌效果,还可以抑制各自抗性菌的产生,产生协同作用,同时还可以不断筛选新的噬菌体产生新的组合。本研究旨在以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为宿主,分离出裂解性噬菌体,然后与抗生素联合作用于浮游细菌和生物被膜,筛选出具有明显协同作用的抗菌组合,本实验主要分以下三个部分进行:第一部分:通过双层平板法分离和纯化获得一株裂解性噬菌体,命名为M1;其噬菌斑直径约3 mm,中心明亮透彻并且四周存在晕环;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头部呈正六面体结构,直径约为50 mm,带有一个不可收缩的短尾,属于短尾科噬菌体;最佳感染复数为0.001;潜伏期小于10 min,裂解期约55 min,裂解量约300 PFU/infected cell;噬菌体对温度和pH稳定性较高;不同感染复数的噬菌体抑菌效果无显著差异(P>0.05)。第二部分:将最佳感染复数的噬菌体M1与8种抗生素分别联合应用作用于浮游细菌,通过监测细菌以及噬菌体浓度来反映协同作用的产生。结果显示:噬菌体M1与MIC(Minimal Inhibit Concentration)的利福平以及1/2 MIC的美罗培南联合,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与1/4 MIC的米诺环素,具有较强的协同作用;噬菌体与敏感抗生素联合应用时,抗生素浓度的选择以及加入顺序对协同作用产生影响。第三部分:将噬菌体M1与抗生素联合应用作用于生物被膜,观察是否有协同作用的产生,利用结晶紫染色法和活菌计数法评价生物被膜的清除情况。结果显示:噬菌体M1作用4 h时,能够清除98%的生物被膜,然而随着时间的延长(12 h),对生物被膜的清除能力逐渐减弱直至消失;噬菌体M1与1/2 MIC的利福平联合作用于生物被膜12 h,能够产生明显的协同作用。结论:分离、获得一株能够裂解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噬菌体M1,生物学特性稳定、潜伏期短、体外裂解能力强;噬菌体M1与利福平、美罗培南以及米诺环素联合应用作用于浮游细菌时,能够明显抑制各自抗性菌的产生,产生协同作用,并且协同作用的强弱与抗生素浓度的选择以及联合应用的先后顺序有关;噬菌体M1作用4 h时,能够清除98%的生物被膜,并且与利福平联合应用作用于生物被膜时,也会产生协同作用。
其他文献
<正>随着近二十年来计算机运算效率的不断提高,虚拟结合实境的产品就不断推陈出新,对于广电制作的产业来说更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尤其是虚拟演播室产品,因为传统木工场景
《专利审查指南》中,利用“三步法”判断创造性的整个过程,是建立在最接近的现有技术的基础上的,选择合适的最接近现有技术是“三步法”评价创造性的关键。在选择最接近现有
针对当前高校图书馆资源信息检索系统未能较多关注用户需求、彼此之间不兼容以及查全率与查准率不高等缺陷,构建了基于用户需求的高校图书馆资源信息检索系统。根据用户实际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与普及,传统媒体受到网络媒体、影音媒体、手机媒体等新兴媒体迅猛发展的巨大冲击,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背景下,传统媒体行业的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已经
杨宪益英译的《红楼梦》被吴世昌誉为"几个英译本中最完备最正确的译本",是红学界、翻译界的重要研究对象。基于对中国知网文献数据库千余篇文献的阅读与分析,我们发现,《红
高中数学中,圆锥曲线的相关知识是一个重点和难点,在高考中所占的分数较大,得分率不高.本文从自身教学实际出发,提出了提高圆锥曲线部分教学有效性的相关策略. In high scho
本文主要对教育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筛选理论"的实证检验方法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并对已有试图区分人力资本理论与筛选理论的实证研究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分类与评论。
章丘市共有2492个基层党组织、54605名党员。市委按照“党建引领、以制治村、民主管理”的总体思路,在全市908个村全面推行落实“四会管村、五章理事、三网惠民”(简称“四五
在现代武器测试中,通常靶道内的测试设备多引入高精度的测试仪器,并且分布于靶道的不同测试站点,通过这些智能测试仪对不同武器的各项性能指标进行测试,检测武器的各项指标是
对于鳞片感受器是否是机械性刺激感受器,是否具有感受辐射热的功能的问题,本研究对旱地沙蜥和草原蜥的皮肤的石蜡切片和冰冻切片结果显示,鳞片感受器是位于鳞片凹窝中的帽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