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太行根据地,共产党领导下的基层政权有效地生存和壮大起来,这为最大限度地获取民众支持,控制社会资源,以坚持本地区的抗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权力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动,其过程和农民的思想意识、生活命运紧紧相连。本文即通过阐述基层政权的变动过程中,农民大众思想、言语、行动上的变化,来解析政权与民众之间的相互关系。第一部分概述抗战前太行区的社会背景、环境,农民大众的生存状况。日益衰落的传统权力文化、极端低下的生活水平,是导致这一地区政权变动的深层因素。第二部分讲述在战争与政治的巨大压力之下,农民的传统意识里,多种正义观反复斗争,既有对现存制度的认同与服从,也有对现实生活贫困和不公的反抗,加上对根据地上级政权的信任和依赖,最终,类似“等贵贱、均贫富”等社会变革的思想占据了主导,这些都深刻地影响了乡村政权的演变进程。第三部分讲述在群众斗争中涌现出来的积极分子,成为新的权力主角。他们不再是以前的地主、士绅,而大部分是“枣核”型社会中的贫农、中农,尤其以中农为主,是“基本群众”的代表,有一定威信的乡村领袖。他们在工作的过程中,遇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困难,残酷的战争环境,复杂多变的局面和政策,以及自身文化素质的影响,不识字、识字少,摊派命令而非说服教育的工作方式等等。针对此情况,共产党采取各种方法来保持基层干部的廉洁、高效。通过整党,纯洁党的队伍,除去不合格的、投机进来的分子,注重对干部的培养和教育。发动人民群众对部分新干部的腐败行为进行揭发,或者重新改选新干部。但监督的办法主要靠上级的权威,工作队检查工作的方式,而在制度建设、稳固方面,则比较欠缺。第四部分讲述在持续的抗战和革命运动中,农民的民族主义、爱国热忱被激发,参政意识有所提高。但新的政权主角在文化资源和经济能力上比之“前任”要相差许多,因而在空前代表了国家权威的同时,也对国家政权和意识形态的依赖加大。村政权基本上已经渗入到从前属于公共领域的社会公益和娱乐,属于私人领域的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将农村变成了一个充分活跃,结成相互关联的一体的政治社会。共产党一心所追求的民主,因为战争的局限,更多地体现为改善贫苦农民物质生活的“仁政”,而作为现代政治民主的主要特点,制度化、程序化以及对自由和人权的法律保护却需要在以后的建国过程中培养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