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儿科文献学术成就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宋代是中国医药学飞跃发展的时代,中医儿科学在此期的成就尤为显著。随着中医儿科自身学术水平的快速提高,加之政府重视及印刷术进步等一系列社会、科技因素,促使大批中医儿科文献在宋代得以出版刊行,并且有相当的部分保留至今,为我们了解宋代儿科学的发展概况提供了宝贵资料。但到目前为止,还未曾对整个宋代的儿科文献进行过系统梳理,因此,本文拟就宋代(公元960~1279年,)的儿科文献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整理研究。本文的研究重点是宋代儿科文献的学术成就。限于本文的选题与篇幅,与其对峙的辽、金、元地区不属本文研究范围。 宋代儿科文献在七个方面取得了较为突出的学术成就: 首先,宋代儿科文献明确界定小儿年龄范围。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儿童健康。但因儿童的生理与成人有很大区别,因此,明确儿童的年龄范围就显得尤为重要。古人早在《黄帝内经》时就认识到了这一点。《黄帝内经·灵枢》提出十八岁以下的人方为小儿,《小品方》提出“十六以下为小”的观点。到了宋代,大型儿科专著《幼幼新书》引用《惠眼观证》的观点,认为十五岁以下的人方属小儿。《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则以性发育成熟为标志,提出十四岁以下方为小儿。至此,对于小儿年龄范围的界定已基本完善。后代儿科文献虽不乏各持己见者,但多数仍廷袭了以上几种说法,只是对小儿年龄分期更加细致。即便如今,多数医家仍然主张以十四岁或十六岁作为儿科年龄范围的界限,足见其影响之深远。 宋代儿科文献详细阐发小儿生理、病理特点。我国现存第一部儿科专著《颅囟经》提出:“凡孩子三岁以下,呼为纯阳,元气未散”。这是我国医学史上明确提出“小儿纯阳”的最早记载。此观点的提出,标志着中医学对小儿的生理特点已有了较为明确的认识。宋代著名儿科专著《小儿药证直诀》在前者的基础上提出小儿“脏腑柔弱”、“肾主虚”的生理特点,并进一步得出在病理上具有“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特性,从而指导临床遣方用药,对儿科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的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些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的提出对元代朱丹溪的“阳有余阴不足”论、明代儿科大家万全的小儿“易寒易热,肠胃软脆,易饥易饱”等论点
其他文献
本文对现代营销渠道环境和理论的兴起、特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以P& G 为例,道出关系型营销渠道策略的魅力所在。
本文认为,感性信息是源于人的具有文化理性的感性创意的激活知识信息,感性信息在营销传播中熵值较大,冗余较小;营销传播是以接收者或消费者的接受为核心的,悖论心理支配着新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青少年心理教育应注重心理潜能开发,这既是社会发展和人的自身发展的需求,也反映了素质教育的特征与规律。经过多年探索,青少年心理教育的实验
逻辑分析仪是最重要的数据域测试仪器之一。随着数字化进程的加快,逻辑分析仪应用越来越广泛,在其功能、性能提高的同时,对其携带和操作的方便性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USB
支气管哮喘是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全球约有1.6亿患者,各国患病率1%~13%不等,我国的患病率为0.5%~5.29%,目前哮喘的防治已成为全球共同关心、共同研究的热点问题。现代医学
本文分为文献综述和临床研究两部分,在文献综述部分,较为系统地回顾了祖国医学对慢性心力衰竭的认识、现代中医研究对中医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则治法、方药的研究进展、现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生态问题日益突出,生态建设对于一个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近年来,我国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不可避免破坏周边的环境,同时人们也越来越注重
教师成长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也受到教师自身内在心理因素的制约。就外部环境而言,教育政策、学校管理、教师文化和学校氛围对教师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它们为教师发展提供物质
网上拍卖近几年来发展迅速,但也存在着严重的信用问题,制约了网上拍卖的进一步发展。本文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分析了国内外对网上拍卖信用管理的研究现状和趋势,并对我国
<正> 如果说魏晋六朝时期的山水游记还仅仅是模山范水,那么到了尚情的唐代,便在游记中注入了浓厚的感情色彩,以情景交融为最高境界。与唐人尚情相比,宋人更尚理。正如宋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