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加快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中国证监会主席周小川2001年年初,提出要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自此,中国的机构投资者获得了快速的发展。机构投资者作为公司股东中的重要一员,在公司治理中和资本市场上也日益显示出其重要的地位。而且近些年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极为迅速,经营范围和规模都在不断扩张,经营效益也不断增长,加之银行业的特殊风险,所以改善银行的治理结构,监督高层管理者的决策行为,提高银行整体经营绩效水平,成为现阶段机构投资者迫切需要解决的任务。机构投资者聚集资金的能力很强,规模较大,投资范围较广泛,所以拥有的大量资金可以在各行业的公司中持有股票,尤其是对银行股持股比例较高,而且也由于对银行的盈利能力和稳定性的肯定,关注长期收益,所以就会促使机构投资者参与到银行治理中去,帮助银行做决策,改进管理中的问题,使银行经营绩效得到很大的提升。在目前我国证券市场,主要的机构投资者有证券投资基金、QFII、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社保基金五大类。不同的机构投资者在对银行进行投资时,会有不同的作用表现。本文首先在广泛阅读并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基础上,对机构投资者对商业银行绩效的影响机理进行阐述;其次,以2003年~2012年的上市16家商业银行为样本,以多指标评价法和基于topsis法改进的DEA模型测度的总经营绩效指标作为被解释变量,研究了不同机构投资者持股对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效应。分析发现,在五大机构投资者中,证券投资基金和QFII在银行股中持股比例较高,且与银行绩效相关性方面都较为显著且成正相关性,其中,证券投资基金影响最为显著,QFII次之,说明两者在证券投资市场上还是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真正对银行的绩效水平产生积极的影响。再次,根据计量结果得到: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社保基金三种机构投资者在银行中持股比例很小,而且与银行绩效相关性方面都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说明这三类机构投资者目前在商业银行治理中没有发挥重要的作用,不能对其经营绩效产生影响的结论。最后,提出了应大力引进证券投资基金和合格境外战略投资者,进一步完善商业银行的股权结构,并使其真正参与到银行的公司治理中,以积极股东的身份监督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和决策,以提高商业银行的绩效水平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