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评价免疫磁珠阴性富集联合免疫荧光原位杂交法在检测晚期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患者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CTCs)的可行性,探讨CTCs与晚期结直肠癌复发转移及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根据纳入、排除标准,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9月期间,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新收住的并经病理组织学证实的121例晚期CRC患者为实验组,同期纳入结直肠良性疾病患者23例为对照组。实验组于患者第2-6周期化疗期间(对照组于住院期间)抽取前上肢静脉血7.5 m L,利用免疫磁珠阴性富集联合免疫荧光原位杂交法检测CTCs,评价此方法应用于CRC患者CTCs检测的可行性。总结121例晚期CR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肿瘤分化程度、原发灶浸润深度(T分期)、区域淋巴结侵袭程度(N分期)、远处转移(M分期)、TNM分期以及同期血清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水平。分析CTCs计数与临床病理学特征之间的相关性,并于实体瘤的疗效评价标准(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s,RECIST)下对比肿瘤进展(Progression of Disease,PD)组与肿瘤控制(Complete Remission+Partial Remission+Stabilization of Disease,CR+PR+SD)组CTCs阳性率的差异性,通过相关分析得出CTCs阳性率与晚期CRC化疗疗效的关系。所有患者随访至2018年11月的生存情况,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绘制生存曲线,对可能影响患者生存时间的因素分别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COX模型分析。结果(1)、实验组CTCs检出率为86%,对照组检出率仅为21.7%(P<0.001)。设置CTCs计数临界值为3个/7.5m L外周血时(AUC=0.935;95%CI:0.894-0.976;P<0.001),实验组CTCs阳性率为58.7%,对照组阳性率为0,两组CTCs阳性率有统计学差异(P<0.001)。此时CTCs诊断CRC灵敏度、特异性分别为61.2%、100%。(2)、实验组CTCs阳性(≥3个/7.5m L外周血)与原发灶浸润深度、区域淋巴结侵袭、远处转移、TNM分期和血清CEA水平呈正相关(均P<0.05),且随原发灶浸润深度的增加(P=0.002)、区域淋巴结转移增加(P=0.004),远处转移(P=0.007)、TNM分期增高(P=0.001)、血清CEA水平增加(P=0.001)、肿瘤分化程度恶化(P=0.011),CTCs计数逐渐增加。(3)、121例晚期CRC患者化疗后,CR+PR+SD组共有81例,其中CTCs阳性47例(58%);PD组共有40例,其中CTCs阳性35例(87.5%),两组CTCs阳性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4)、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CTCs阳性患者具有不良PFS(阳性组14个月vs.阴性组23个月,P=0.001)和OS(阳性组18个月vs.阴性组25个月,P=0.003)。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CTCs是晚期CRC患者不良PFS(HR:2.682,P=0.017,95%CI:1.193-6.029)和OS(HR:2.790,P=0.048,95%CI:1.010-7.705)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应用免疫磁珠阴性富集联合免疫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可以排除上皮标志物的干扰,增加CTCs检测的敏感度,可作为CRC辅助诊断的血液学指标。(2)、CTCs计数与晚期CRC患者的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管侵犯、远处转移、TNM分期和血清CEA水平有显著相关性,可作为CRC患者病情监测的辅助指标。(3)、CTCs计数与晚期CRC的化疗疗效相关,动态监测CTCs或可作为化疗效果早期评估的辅助性指标。(4)、CTCs阳性的晚期CRC患者复发危险度显著升高,CTCs对肿瘤复发转移评估存在一定的价值,且CTCs与预后不良有关,对临床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仍需要提高CTCs检出率和扩大样本量进一步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