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Se2晶相调控助力高性能锂硫电池研究

来源 :合肥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roxu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满足发展高能量密度和长循环寿命可充电电池的需求,锂硫电池由于其理论能量密度高、理论比容量高和成本低廉等特点而引起广泛关注,并被认为是下一代充电电池最有潜力的候选者之一。由于硫电极自身的绝缘性、反应动力学低、反应过程中产生巨大的体积膨胀和存在严重的多硫离子穿梭效应等问题,限制了锂硫电池的商业化发展。极性过渡金属硒化物对多硫离子具有较强的化学吸附和催化转化能力,对抑制锂硫电池穿梭效应具有显著的优势。本文在自支撑碳纤维布(CFC)上修饰NiSe2作为锂硫电池的先进隔层和三维集流体,深入研究NiSe2晶相调控对电池充放电性能的影响,并探究锂硫电池的充放电机理。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通过胶体合成方法将正交相的白铁矿NiSe2(m-NiSe2)修饰在碳纤维布(CFC)表面得到了m-NiSe2/CFC薄膜,在350℃氮气氛围下退火,m-NiSe2可以转变成立方相的黄铁矿p-NiSe2从而获得p-NiSe2/CFC薄膜。多硫离子吸附实验和渗透实验表明,m-NiSe2/CFC薄膜对多硫化物呈现出更强的化学吸附能力和显著的物理限域阻隔作用,能有效抑制多硫离子的穿梭效应。2、利用m-NiSe2/CFC和p-NiSe2/CFC薄膜做锂硫电池隔层,采用S/r GO作为正极装配电池。Al@S/r GO@m-NiSe2/CFC电池在0.5C下的起始比容量为1388 m Ah g-1,远高于Al@S/r GO@p-NiSe2/CFC电池的起始比容量(1213 m Ah g-1)。此外,Al@S/r GO@m-NiSe2/CFC电池具有更好的循环稳定性,在4C的倍率下循环600圈,每圈的容量衰减率为0.028%,明显小于Al@S/r GO@p-NiSe2/CFC电池的容量衰减率(0.058%)。3、将所合成NiSe2/CFC薄膜同时作为电池的集流体与隔层,构造三明治结构高负载锂硫正极,即m-NiSe2/CFC@S/r GO@m-NiSe2/CFC和p-NiSe2/CFC@S/r GO@p-NiSe2/CFC,深入研究高负载锂硫电池性能。实验结果表明,负载为4.5 mg cm-2的m-NiSe2/CFC@S/r GO@m-NiSe2/CFC电池在1C倍率下呈现出较高的面积比容量4.34 m Ah cm-2,并且循环100圈后面积比容量仍保持在3.73 m Ah cm-2。
其他文献
目前的配电线路雷害风险评估方法存在以下缺陷:一方面未考虑线路所处区域的雷电活动特征,仅依靠投运以来的运行情况进行经验性判断;另一方面对线路走廊地形地貌、绝缘措施配置情况等自身特征缺乏全面考量,导致针对性防雷措施安装后,对雷害治理效果无法进行准确的量化分析。本文提出一种综合性差异化防雷风险评估与治理方法,研究前提设定为雷电活动规律,研究基础设定为线路自身特征,研究目标设定为多种防雷措施的综合配置方案
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多电平换流器及其相关技术的研究已经逐渐成为了高压大功率电力应用领域的研究热点。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MMC)作为一种新型的多电平换流器拓扑结构,以其独特的结构优势,克服了传统多电平换流器的不足,在直流输电领域获得了广泛认可。本文以MMC为研究对象,针对传统的整数阶PI控制器参数自由度选择受限而导致的MMC的直流侧电压和环流控制效果欠佳问题,以及传统算法整定控制器参数易陷入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电网建设速度的加快,架空输电线路跨越公路、铁路、已有输电线路等设施的情况日益增加。在新建的输电线路架线施工时,需要搭设跨越架,保障被跨越设施的正常运行,同时保障放线施工的安全。对于脚手架式、抱杆式等传统跨越架结构而言,其机械化程度较低,需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难以满足现阶段施工要求。由于传统跨越架的这些缺点,急需研制快速机动、安全性高的新型跨越架。提出了两种新型可移动可展
椭圆截面钢管混凝土构件兼备圆形截面良好的套箍约束作用和矩形截面灵活的主次轴刚度分布等特征优势,其光滑的流线外形也可避免构件在尖角处的应力集中现象、降低其在风场和水流中的流阻系数,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机场航站楼、大型桥墩、火车站等大型民生工程中。然而统计发现,目前我国处于正常服役阶段的钢管约束混凝土构件多数存在核心混凝土脱空缺陷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不规范的施工工艺、不合理的原材料性能或过于严苛的服
随着物联网及无线传感网络的发展,使用能量收集技术代替电池为物联网设备提供持续稳定的电源引起广泛关注。能量收集的供电方式绿色环保且近乎永久,从而能够延长设备及物联网系统的寿命。其中,光能收集由于能量密度高被广泛应用,但传统的光能收集系统面积大、成本高,一些研究通过将光伏电池和电源模块集成在同一硅衬底上来节约面积、降低成本,但该技术仍存在输入功率范围小、输出电压不稳定和能量收集效率偏低等问题。针对片上
三硫化二锑(Sb2S3)是一种简单层状结构的直接带隙半导体,具有合适的禁带宽度(1.7 e V),相形成温度低,吸光系数高以及环境友好等特点,被认为是一种非常有发展前景的太阳电池材料。本文利用二硫化碳与正丁胺加成反应生成N-丁基二硫代氨基甲酸,接着再与三氧化二锑反应生成得锑-丁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配合物作为锑源和硫源,通过旋涂热解法制备Sb2S3薄膜,系统比较了前驱体溶液中溶剂、热解温度以及旋涂热解过
本文通过水热法在碳纳米管基体上制备了不同金属硫化物纳米复合材料,利用一系列表征手段对其材料进行表征,探索它们的组成、形貌以及其所能体现的不同的电化学行为,主要可归结于以下三个部分:1、引入碳纳米管为基体材料,通过控制溶液中镍钴等反应物的浓度配比来改变复合在碳纳米管上NiCo2S4的质量,采用两步水热法制备出CNTs/NiCo2S4纳米复合材料,进一步检测得出最优电化学性能下CNTs/NiCo2S4
锂硫电池被视为有希望的新一代储能系统之一。然而,可溶性多硫化锂(LiPSs)缓慢动力学反应使得其在电解液逐渐累积,进而诱发穿梭效应。可溶性LiPSs在锂硫电池内部的穿梭造成电池快速的容量衰减和较差的循环稳定性,阻碍了电池商业化应用。引入催化材料加速可溶性LiPSs的转化是克服穿梭效应的根本方法。金属酞菁,一类具有16中心18π电子芳香共轭体系的二维大环配合物,其独特的Metal-N4配位结构对可溶
无刷双馈电机(brushless doubly-fed machine,BDFM)是一种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多功能新型感应电机。以往研究的磁场调制式无刷双馈电机,都是基于和调制,即等效极对数等于功率绕组极对数pp与控制绕组极对数pc之和,使得无刷双馈电机在工频条件下只能应用于低转速场合,转速的范围也受到限制。而差调制无刷双馈电机由于等效极对数为pp与pc之差,从而可以实现更低的等效极对数以及更高的自
基于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modular multilevel converter,MMC)的高压直流(high voltage direct current,HVDC)电网为新能源的大规模输送和未来能源互联网关键技术之一。但目前针对MMC-HVDC电网直流短路故障的保护技术的研究还不够完善,在故障机理、综合影响因素分析和综合参数优化方面还需深入研究。本文主要针对MMC-HVDC电网中直流短路故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