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暂态能量的MMC-HVDC电网直流短路故障影响因素分析与故障检测

来源 :合肥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kwol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modular multilevel converter,MMC)的高压直流(high voltage direct current,HVDC)电网为新能源的大规模输送和未来能源互联网关键技术之一。但目前针对MMC-HVDC电网直流短路故障的保护技术的研究还不够完善,在故障机理、综合影响因素分析和综合参数优化方面还需深入研究。本文主要针对MMC-HVDC电网中直流短路故障的暂态能量特性以及直流短路故障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与优化问题展开研究,并在暂态能量的分析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故障检测方法。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和创新点如下:(1)建立了MMC-HVDC电网的PSCAD电磁暂态仿真模型,基于暂态能量流方法分析了其直流短路故障条件下系统暂态能量流时空分布的演化特征,并对比了断线、雷击等不同直流线路事故在暂态能量流特性上的差异,为直流短路故障判断提供了理论依据。(2)针对采用现有方法难以对MMC-HVDC电网直流短路故障的多个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与优化的问题,提出了基于中心复合实验的解决方案:通过中心复合实验设计以及电磁暂态仿真数据获得二次回归模型,以暂态能量流为响应量,利用统计学分析方法实现对多个因素的综合影响分析与评价,并基于二次回归模型实现对多因素的综合优化,仿真实验验证了该综合优化方法的有效性。(3)利用直流电感和电容元件的储能构建了MMC储能状态向量,并构建了直流短路故障的检测判据,包括启动判据、故障选线判据、区内外判据以及干扰排除判据。本文通过建立四端真双极的直流环网PSCAD仿真模型,对4条线路共14个不同故障点的直流单极对地短路故障,以及雷击、断线和高阻短路故障等进行了仿真实验。结果表明:相较于其他的故障判断方法,本方法具有判断方法简单,检测频率低等优势。
其他文献
最近几年,超级电容器以其功率密度高、充放电速度快、循环寿命长、对环境友好等优点引起了储能领域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但是,碳基超级电容器仍然在某些方面存在一些缺点与不足,比如能量密度低以及低温下电解质冻结等问题。因此,为了提高碳基超级电容器的能量密度和低温下的电化学性能,我们通过引入电解液添加剂的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来改善这些问题。本文的相关结果如下:1.高比电容和高能量密度的超级电容器一直是科研工作者
目前的配电线路雷害风险评估方法存在以下缺陷:一方面未考虑线路所处区域的雷电活动特征,仅依靠投运以来的运行情况进行经验性判断;另一方面对线路走廊地形地貌、绝缘措施配置情况等自身特征缺乏全面考量,导致针对性防雷措施安装后,对雷害治理效果无法进行准确的量化分析。本文提出一种综合性差异化防雷风险评估与治理方法,研究前提设定为雷电活动规律,研究基础设定为线路自身特征,研究目标设定为多种防雷措施的综合配置方案
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多电平换流器及其相关技术的研究已经逐渐成为了高压大功率电力应用领域的研究热点。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MMC)作为一种新型的多电平换流器拓扑结构,以其独特的结构优势,克服了传统多电平换流器的不足,在直流输电领域获得了广泛认可。本文以MMC为研究对象,针对传统的整数阶PI控制器参数自由度选择受限而导致的MMC的直流侧电压和环流控制效果欠佳问题,以及传统算法整定控制器参数易陷入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电网建设速度的加快,架空输电线路跨越公路、铁路、已有输电线路等设施的情况日益增加。在新建的输电线路架线施工时,需要搭设跨越架,保障被跨越设施的正常运行,同时保障放线施工的安全。对于脚手架式、抱杆式等传统跨越架结构而言,其机械化程度较低,需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难以满足现阶段施工要求。由于传统跨越架的这些缺点,急需研制快速机动、安全性高的新型跨越架。提出了两种新型可移动可展
椭圆截面钢管混凝土构件兼备圆形截面良好的套箍约束作用和矩形截面灵活的主次轴刚度分布等特征优势,其光滑的流线外形也可避免构件在尖角处的应力集中现象、降低其在风场和水流中的流阻系数,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机场航站楼、大型桥墩、火车站等大型民生工程中。然而统计发现,目前我国处于正常服役阶段的钢管约束混凝土构件多数存在核心混凝土脱空缺陷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不规范的施工工艺、不合理的原材料性能或过于严苛的服
随着物联网及无线传感网络的发展,使用能量收集技术代替电池为物联网设备提供持续稳定的电源引起广泛关注。能量收集的供电方式绿色环保且近乎永久,从而能够延长设备及物联网系统的寿命。其中,光能收集由于能量密度高被广泛应用,但传统的光能收集系统面积大、成本高,一些研究通过将光伏电池和电源模块集成在同一硅衬底上来节约面积、降低成本,但该技术仍存在输入功率范围小、输出电压不稳定和能量收集效率偏低等问题。针对片上
三硫化二锑(Sb2S3)是一种简单层状结构的直接带隙半导体,具有合适的禁带宽度(1.7 e V),相形成温度低,吸光系数高以及环境友好等特点,被认为是一种非常有发展前景的太阳电池材料。本文利用二硫化碳与正丁胺加成反应生成N-丁基二硫代氨基甲酸,接着再与三氧化二锑反应生成得锑-丁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配合物作为锑源和硫源,通过旋涂热解法制备Sb2S3薄膜,系统比较了前驱体溶液中溶剂、热解温度以及旋涂热解过
本文通过水热法在碳纳米管基体上制备了不同金属硫化物纳米复合材料,利用一系列表征手段对其材料进行表征,探索它们的组成、形貌以及其所能体现的不同的电化学行为,主要可归结于以下三个部分:1、引入碳纳米管为基体材料,通过控制溶液中镍钴等反应物的浓度配比来改变复合在碳纳米管上NiCo2S4的质量,采用两步水热法制备出CNTs/NiCo2S4纳米复合材料,进一步检测得出最优电化学性能下CNTs/NiCo2S4
锂硫电池被视为有希望的新一代储能系统之一。然而,可溶性多硫化锂(LiPSs)缓慢动力学反应使得其在电解液逐渐累积,进而诱发穿梭效应。可溶性LiPSs在锂硫电池内部的穿梭造成电池快速的容量衰减和较差的循环稳定性,阻碍了电池商业化应用。引入催化材料加速可溶性LiPSs的转化是克服穿梭效应的根本方法。金属酞菁,一类具有16中心18π电子芳香共轭体系的二维大环配合物,其独特的Metal-N4配位结构对可溶
无刷双馈电机(brushless doubly-fed machine,BDFM)是一种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多功能新型感应电机。以往研究的磁场调制式无刷双馈电机,都是基于和调制,即等效极对数等于功率绕组极对数pp与控制绕组极对数pc之和,使得无刷双馈电机在工频条件下只能应用于低转速场合,转速的范围也受到限制。而差调制无刷双馈电机由于等效极对数为pp与pc之差,从而可以实现更低的等效极对数以及更高的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