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定量检测乙型肝炎病毒DNA(HBV-DNA)在干扰素(IFN)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中疗效预测及评价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4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被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应用IFN加普通保肝治疗,对照组应用保肝疗法治疗。疗程为6个月,治疗结束后随访12个月。在治疗前、治疗过程中第1、2、3、4、5、6个月、疗程结束后随访6、12个月共9个时间点分别取血。用FQ-PCR定量检测HBV-DNA、放射免疫双抗体夹心法定量检测HBeAg,定性检测HBsAg、抗-HBs、抗-HBe及抗-HBc等HBV血清标志物(HBVM)。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 ①接受IFN治疗的病例于用药后第1、2、3、4、5个月,血清平均HBV-DNA载量逐月下降(P均<0.01);至第5个月HBV-DNA由治疗前107.57降至104.97,第6个月及治疗后随访的12个月期间,血清HBV-DNA拷贝数一直维持在治疗结束后的低水平;②治疗组应用IFN,治疗前血清HBV-DNA与HBeAg和ALT均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分别为0.719和0.492),治疗期间及随访过程中各时间点血清平均HBV-DNA与ALT多呈负相关,与HBeAg呈低相关(r多<0.2)。③应用IFN前治疗组与对照组血清平均HBV-DNA载量持平(P均>0.05);治疗期间1、2、3、4、5个月时间点两组病人血清平均DNA载量均持续下降,各时间点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完成疗程(6个月)及停药后6个月随访两个时间点治疗组血清平均HBV-DNA(104.90和104.63)低于对照组(105.52和105.34)(P分别为<0.05和<0.01)。治疗组在疗程结束时有7例(33.3%)获得完全应答,其中1例(59/6)HBsAg转阴,2例(9%)获得部分应答,总有效率为42%;而对照组只有3例(12.5%)获得完全应答。停药后12个月,治疗组有3例(14%)血清HBV-DNA阳转,对照组3例全部阳转;对IFN有应答的病例在治疗前其平均血清HBV-DNA拷贝为106.51,而无应答者为107.72,T检验表明差异有显著性(P<0.01)。 结论 在使用IFN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前,应根据血清HBV-DNA拷贝数和其他预测因子慎重选择病例,可以明显提高IFN疗效,避免盲目使用给病人造 中文摘要成的副作用及经济负担。在进行HB从DNA定量中,FQ一PCR以其高度的敏感性及简便、快速、准确而成为目前首选的方法;在IFN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评价中,尽管血清HBV一DNA与HBeAg及ALT均呈持续下降态势,但应用FQ--PCR进行血清HBV一DNA定量较HBeAg及ALT检测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并可检出HBeAg阴转但仍有HB华DNA低水平复制者,三个指标结合使用可为疗效预测、评价药物疗效和判断预后提供了更为可靠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