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认知学的角度对比分析汉英两种语言中指代人的动物隐喻,旨在探究两种不同文化中动物隐喻的共性和个性。整个研究的理论基础为GeorgeLakoff的概念隐喻理论。动物词汇是人类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说话和思维方式。人们在日常言语交流中都会使用大量动物词语,但却不认为他们是隐喻。实际上,动物词汇是“人就是动物”这个隐喻概念的言语体现形式。本文首先详细分析了动物隐喻的运作机制。根据George Lakoff的概念隐喻理论,动物隐喻可以理解为从来源域“动物”到目标域“人”的双域映射。“动物”这个来源域中的实体和“人”这个目标域中的实体呈现系统的对应关系。而在具体的隐喻映射和理解过程中,只有被突显的实体才会被映射到目标域,而其余的实体则被掩盖。隐喻的理解不能脱离文化。根据Kovecses的研究,目标域和来源域在不同文化中的不同理解可以导致隐喻的差异。本文选取汉英两种语言环境中鼠、牛、驴、羊这四种极具文化内涵的常见动物进行比较研究,收集大量相关词汇,并按照隐喻来源域中不同突显的实体进行分类。研究结果表明:文化对指称人的动物隐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来源域“动物”的影响。在两种语言中,若同一个动物来源域在两种文化中的理解相同,隐喻的意义则相同。若同一个动物来源域在两种语言中的理解相异,隐喻意义则会产生差异;由于动物本身的生理特征都是相同的,每种动物的隐喻在两种不同文化中或多或少的存在共性,在选取的四种动物中没有一种动物的隐喻在两种语言中完全不同;但是受到文化的影响,同一种动物的隐喻在汉英两种语言中个性多于共性。虽然研究对象只限于四种动物,但该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它揭示了动物隐喻的产生和理解机制,丰富了隐喻的认知学理论;同时详尽说明了这四种动物隐喻在两种语言中的相同点和差异,为跨文化交际扫清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