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根本,是促进全民素质提高的根本途径。我国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教育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强调,将继续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未来10年我国将“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而优质的教育取决于学校的正规教育。如何让学校教育的成效达到国家和社会所提出的预定目标,有关学校效能和教师效能的研究逐渐成为当今教育教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教师是影响学生成就的重要因素,课堂因素给学生成就方面带来的影响往往比学校因素的影响要大,教师对于理解和改善教育是起决定性的作用的。近年来,教师效能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教师效能是教育教学能否高质量产出的关键,建设一支高效能的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提高学生学习成效的前提条件,而教师能否达成预期高的效能产出,则取决于教师个体素养和教师队伍整体素养的提升,取决于包括教师能力、教师行为、教师效能感等多方面因素的优化整合,而这些方面的稳步提高则需要制度上的强有力的保障与支持。基于中小学教师效能如何提升这一问题,本论文分三个部分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第一部分:一般理论。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概念辨析,将教师效能与有效教学、教师能力、教师效能感等概念明确地区分开来,赋予了它更加全面的、具有涵盖性的意义,即教师效能是教师个体或者团体所蕴含的有利于学生成长和教师发展的效用能量,表现为教师对学生发展和自身成长所产生的影响达到预期目标的程度值。它既是效用能量的存在,又是效能结果的体现,是功能存在和效果表现的结合。二是系统分析了教师效能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关系。教师效能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来自教育者本身的教师自我因素,来自受教育者的教育对象因素以及来自教育环境的政策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这些因素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联系,共同影响着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影响着教师专业成长的方向和进程,影响着整个学校的效能体现。第二部分:问题诊断。揭示目前教师效能提升过程中到底存在什么问题,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教师效能缺失?我国教师队伍的建设正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师职业倦怠凸显、教师团队协作意识不强、新进教师资格不过关等,导致教师教学表现消极、教师专业能力不强、教师效能感偏低。为了有效提高教师素质,建设高效能的稳定的教师队伍,就必须对教师效能提升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作深入的调查分析,调查显示,影响教师效能提高的可控因素包括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外部因素来自于国家层面的政策制定与改革以及学校层面的管理与评估。国家教育目标的制定与改革、教育政策法规的调整、国家给予教师的各方面支持等宏观大教育环境对教师的具体教育实践的影响是巨大的,不容忽视。而学校是处在国家政策和具体教育实践实施之间的中转管理机构,学校对教师的管理制度、质量评估体系的建立和实施、学校组织文化建设、沟通平台的建设等对教师的发展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内部因素来自于教师自身的主观能动意识的提高,包括对学校管理、改革及评价的积极参与、团队合作与沟通、专业发展与提升的主动性、自我反思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等。教师效能的提升需要教师自身的坚持与努力,更需要来自制度上的保障和支持。第三部分:提出策略。基于现存问题及原因的分析,我们首先关注和借鉴了美国、英国和日本在提高教师效能过程中采取的相关策略,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从内外两方面因素提出了教师效能的提高策略。一是完善有利于提高教师效能的相关制度与平台,包括教师任用制度的完善、教师教育制度的价值提升、教师评价制度的改进、教师团队协作平台的构建等。二是教师积极自觉提升自身素养,主要包括教师自我提高意识的调整、教师教学表现的完善、教师自我效能感的提升、教师自我反思能力的提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