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在对已有研究进行阅读和整理的基础上,自行编制了流动儿童学校适应问卷。学校适应问卷包括学业适应、同伴适应、师生适应、行为适应和学校态度五个维度,共30题。本研究选取L市三所小学的四至六年级流动儿童及其家长作为问卷调查对象,并与部分班主任老师进行了访谈。目的在于探究城市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进一步对可能的影响因素,以及如何更好地帮助流动儿童适应学校生活进行探讨。基于问卷调查及访谈资料的分析,本研究就城市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的总体现状和差异性表现方面,得出以下研究结果:第一,城市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的总体情况良好,内部存在分化;与城市本地儿童学校适应存在差异,其中学校适应总分和学业适应维度得分的差异达到显著值。第二,城市流动儿童学校适应存在最主要的问题是学业适应、同伴关系和行为规范。第三,城市流动儿童学校适应存在个体差异,具体表现在女生比男生有更好的学校适应性;年级越高,学校适应性越好;成绩越好,学校适应性越好。第四,城市流动儿童学校适应存在学校类型差异,具体表现在学校群体异质性越高,城市流动儿童与本地儿童的学校适应差异越大,城市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水平越低。第五,城市流动儿童学校适应存在流动特征差异,具体表现在流动距离越近,学校适应性越好;流动时间越长,学校适应性越好;是否取得本地户口对学校适应不存在显著影响。第六,家庭环境会对城市流动儿童学校适应造成一定的影响。本研究进一步从教育社会学的视角,就城市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的研究结果进行更进一步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教育公平是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的追求;文化差异是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的阻碍;家庭支持是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的调节;学校接纳是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的关键。流动儿童学校适应问题不仅是一个教育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共同解决。因此,本研究最后提出要建立改善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的社会支持系统:微系统包括来自学校和家庭的支持,中间系统是家庭与学校和社区的交流与合作,外层系统包括来自政府和社会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