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马齿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根系植物促生菌的特性研究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sh8605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植物促生菌(Plant growth-promoting bacteria,PGPB)是指能够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促进植物生长的细菌,在自然环境中PGPB有多种存在形式,既可以独立生存也可以与植物组织形成特定关系,常见的有根际促生菌和根系内共生菌,当前对植物根系促生菌的研究多集中于陆生植物和农作物中,而对植物修复中根系促生菌的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是在已开展的利用生态浮床技术进行富营养化海水植物修复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修复植物海马齿(Sesuvium portlaacastrum L.)根系微生物群落结构及根系促生菌对植物生长的影响。首先,通过Illumina高通量测序平台分析海马齿根系、根际区和非根际区微生物群落结构;然后,基于可培养技术分离纯化根际细菌和根系内共生细菌,从中筛选具有铁载体产生能力和ACC脱氨酶产生能力的促生菌并进行活性测定;最后,通过人工微宇宙实验,选取获得的高效促生菌进行根系回归模拟,考察菌株对海马齿生长的促进作用。主要结果归纳如下:(1)对泉州湾和筼筜湖海马齿根系、根际和非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调查,共鉴定微生物22个门、55个纲和663个属,其中变形菌门在所有样品中占绝对优势(占58.3%-73.6%)其次为拟杆菌门(占6.9%-22.1%)和厚壁菌门(占2.0%-4.6%)。在纲水平上,Y-变形菌纲在所有的样品中占绝对优势,其次为a-变形菌纲和β-变形菌纲;ε-变形菌纲和黄杆菌纲在筼筜湖样品中占有一定的优势地位。基于可培养的方法,在两个采样点,共分离得到76株内共生菌经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属于30属54种,得到77株根际菌经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属于23属47种。微生物多样性在不同生境中表现一定的差异,具体来说,泉州样品中微生物多样性均高于筼筜湖样品;在筼筜湖样品中,海马齿根系微生物多样性高于根际区和非根际区微生物的多样性,而根际区与非根际区微生物多样性没有显著性的差异。(2)在本次调查中共筛选得到铁载体产生菌51株,铁载体活性单位(Siderophore Unit,SU)在 10.39%-80.39%,其中 QZ-E9 的 SU 最高为 80.39%;筛选得到1-氨基环丙烷-1-羧酸(ACC)酶产生菌28株,活性在0.3-43.9 a-酮丁酸/h·mg蛋白之间,其中YD-E41和YD-R26两株菌酶活较高,分别为37.4±0.19 和 43.9±0.68 μM α-酮丁酸/h·mg 蛋白。(3)通过人工微宇宙,对菌株QZ-E9和YD-E41的植物促生长能力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在贫铁(铁离子浓度为2 μM)条件下QZ-E9对海马齿鲜重和根长的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效果,YD-E41也表现出同样的效果,最终增量分别为1.41 g、18.7 cm和0.91 g、20.33 cm,两株菌对叶长和株高并没有表现出显著的促生长效果。在实验中植物+细菌(P+B)组可以刺激海马齿根系系统的发育,明显促进海马齿侧根的生长。利用qPCR对实验中细菌数量的变化进行跟踪,发现在实验过程中细菌DNA拷贝数不断降低,在28 d时P+B组的细菌DNA拷贝数均在105的数量级上,低于细菌(B)组。利用FISH技术对海马齿根系细菌的定殖分布情况进行观察,发现菌株QZ-E9可以定殖于海马齿根系表皮、外皮层细胞及两者的细胞间隙和维管组织中,菌株YD-E41主要定殖于根系表皮、外皮层细胞及两者的细胞间隙中。
其他文献
信息化的时代,社会对于人的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单一、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再符合现实的发展。信息技术如何在教学中获得更好的应用一度成为教育界的热点问题。信息技术如
燃烧装置为工业炉的心脏。随着我国不断加大对天然气这一洁净能源的开采力度和我国人民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加强,同时面对我国钢铁行业利润不断下降的现状,设计并研究新型燃烧器对解决传统工业炉能源利用率低下和NO_x排放量高的问题具有重大意义。本课题以蓄热燃烧技术为背景,结合传统的高速燃烧器和平焰燃烧器设计了一台蓄热式高速平焰燃烧器,并采用计算流体力学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其燃烧特性。本文使用ANSYS-Flune
在媒体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如何将人们即将开始淡去的事件做出新意,再去选择怎样的受众使节目更容易接受,已经是传媒人面临的又一课题。本文将结合凤凰卫视的做法、以其
目的总结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IE)外科治疗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10月-2010年10月收治的61例IE患者外科治疗的临床资料,其中先天性心脏病12例,风湿性
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s,WSNs)以其低功耗和自组织的特点在军事、健康监测、环保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传统情况下,传感器节点发送数据给汇聚节点可采用单跳长距离传输或者多跳短距离传输。但是,远距离通信不符合传感器节点能量受限的客观条件,而多跳传输增加了源节点和汇聚点之间的节点的能量消耗。为了减少传感器节点的能量消耗,引入了移动汇聚点,采用短距离通信和单跳的方式
共生是植物适应环境的一种重要策略,自然界很多植物都会与各种各样的微生物形成互惠互利的共生关系。微生物能从土壤或者空气中获取植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并输送给植物,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