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在以往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各类书籍和研究性的文章之中,“少年中国诗人群”一直是一个很少出现,也很不受关注的群体,同时他们也是研究的“冷点”。造成这种受忽视情况的原因是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以往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各类书籍和研究性的文章之中,“少年中国诗人群”一直是一个很少出现,也很不受关注的群体,同时他们也是研究的“冷点”。造成这种受忽视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是一个没有明确提出过自己的团体口号的无形诗人创作群体,可他们却在当时的白话新诗坛上留下了自己不可磨灭的身影。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首先是导论,它讲述的是《少年中国》与“少年中国诗人群”的由来,是对他们基本情况的介绍。第一章是讲述“少年中国诗人群”的翻译与评介活动,其中他们对于法国象征主义诗艺的引进和介绍,对当时的诗坛是起到了一个先锋,引领的作用。第二章讲述的是“少年中国诗人群”的诗歌理论创作,他们的诗论写作是一种探索性很强的先锋者行为,在一定的程度上弥补了中国白话新诗坛理论的空白。第三章是讲述“少年中国诗人群”的诗歌创作,在他们的笔下出现了具有中国象征主义色彩的白话新诗,可以说这个诗人群催促了中国象征主义诗潮的诞生与发展。而第四章是讲述“少年中国诗人群”在白话新诗坛中的价值,正是这群先锋者为促进中国的象征诗歌潮流乃至中国的白话新诗的发展与成熟做出了不俗的贡献。对“少年中国诗人群”应用的价值、文学史地位和意义的重新挖掘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也相信这个诗人群还有着很大的研究空间,不能因为某些外在的因素就忽视了它的重要性!
其他文献
在以新时期开篇的短短二十余年中,相对于小说诗歌来说,迟迟不能产生、发展、成形的壮族散文,一时间却如雨后春笋,将全部探寻与超越的历程都集中于新时期。这一时期的壮族散文
基于不同土壤有机质含量条件下土壤凋萎系数的试验研究,分析讨论了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凋萎系数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含量是影响土壤凋萎系数的主要因素之一,凋萎系
本论文从彭燕郊诗歌写作的意象建构出发,着力探讨诗歌意象与时代状况的结合点并以之来论述彭燕郊贯穿二十世纪写作的精神魅力。缘此,本论文淡化对“七月诗派”这一诗歌知识背景
翻译教学以培养合格翻译人才为目的,属于应用翻译学范畴。本文通过对当前国内外翻译教学研究现状的对比分析,指出扩展翻译教学研究视域、建构多元互补的教学模式、树立客观科
目的:(1)通过对新疆地区具有遗传背景的乳腺癌患者进行BRCA1/2基因突变检测,了解BRCA1/2基因的突变情况及在人群中的分布,探讨BRCA1/2基因致病性突变与遗传性乳腺癌的关系。(2)通过
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朝鲜族女性小说在改革开放新的时代背景和生存环境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创作业绩。这时期女性小说不仅表现了女性对自身权利的主张,关于社会、道德方面
在过去的 2 0多年中 ,西方学者对学习策略开展了广泛的研究 ,并建立了各种学习策略的分类框架。但是 ,已有的框架尚且存在一定缺陷 ,尤其是元认知策略与其他策略的关系不明。
自1979年邓拓获“平反昭雪”之后,“三家村”的杂文随笔受到一些历史学家和文学史家的高度重视,得到了应有的正面评价。目前对“三家村”的研究存在各种说法,似乎各有其道理,如:“
基于对不同版本《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之解读,文章对当前我国面向大学英语的翻译教学之现状进行了综合性分析,针对目前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相应的对策。
初期白话诗作为中国新诗的发端,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对传统诗歌的反叛和对外国诗歌的借鉴等方面,长期以来一直受到研究者们的关注。笔者认为,白话诗并非全然切断了与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