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三阴性乳腺癌作为异质性极强的恶性肿瘤,其病灶具有浸润性强、易复发转移、预后差等特点,在乳腺癌发病率中占15%-20%,其死亡率相当高。因目前尚无可针对性的治疗靶点,治疗手段无非是选择手术、放化疗常规方式进行,其中化疗占有较大比重。临床上对局部中、晚期暂无手术机遇或有保乳意愿的三阴性乳腺癌患者,术前行新辅助化疗逐渐成为主流选择,但同时要面临化疗过程中肿瘤耐药、病情进展和转移等风险。所以新辅助化疗耐药性机制的探讨对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影响逐渐在日常工作中引起关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和人体抑癌基因(P53)因其在乳腺癌患者中的高表达和对疾病综合治疗的指导意义,成为病理免疫组化常规的检测指标。近年来在EGFR和P53表达与乳腺癌的复发、转移、预后、生存等方面的研究上成绩斐然,但目前国内在EGFR和P53表达能否对三阴性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疗效影响和预测预后的文献报道较为缺乏,结论不一。基于此背景,本文旨在了解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年龄、家族史、月经状态、肿瘤大小、组织分级、腋窝淋巴结转移等病理特征及EGFR和P53的免疫组化表达情况并分析之间的相关性,探讨病理参数对三阴性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客观缓解率和病理完全缓解的影响和预测价值,为三阴性乳腺癌新辅助化疗过程中既定方案的耐药可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该回顾性研究纳入郑州大学人民医院乳腺外科2015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女性患者共85例。经病理及免疫组化协诊均为三阴性乳腺癌,资料完整,无远处转移,行新辅助化疗后依据病情变化接受规范化手术治疗和/或放射治疗(行保留乳房等手术方式的患者术后1月内均接受并按时完成)。整合影像、穿刺和术后病理学组织蜡块等作为基本资料,分析各参数特点,应用免疫组化二步法检测EGFR和P53的表达情况,并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分析EGFR和P53的免疫组化表达与各参数的相关性,并探讨各参数对三阴性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客观缓解率和病理完全缓解的影响,多因素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s回归法了解其对新辅助化疗客观缓解率和病理完全缓解的预测价值,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85例纳入患者中,TNBC的发病年龄范围在28-59岁之间,其中中位年龄43岁,平均年龄为(42.75±7.079)岁。以未绝经女性为主流人群,病理类型多见于浸润性导管癌,组织学分级为Ⅱ-Ⅲ级,肿瘤直径范围1.8-6.5cm,T2分期以上占绝对比例,56.5%的患者在NAC前存在腋窝淋巴结的转移,63.5%的患者接受乳腺癌改良根治术,27.1%的患者行保留乳房保留腋窝乳腺癌根治术+前哨淋巴结活检术,其余患者接受其他手术方式治疗(保留乳房乳腺癌根治术+前哨淋巴结活检术、保留皮肤单纯乳房切除术、保留乳房及乳头乳晕乳腺癌根治术等)。85例纳入患者中,EGFR的阳性表达占65.9%,与年龄(χ2=10.291,P=0.011)、肿块大小(χ2=12.953,P=0.011)、腋窝淋巴结状态(χ2=8.760,P=0.007)有相关性,与是否有家族史、月经状态、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参数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显示无相关性(P>0.05);P53阳性表达占81.2%,与年龄(χ2=10.653,P=0.010)、月经状态(P=0.001)有相关性,与其他参数如家族史、病理类型、肿块大小、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组织学分级等之间无相关性,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85例纳入患者中,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大小(χ2=14.677,P<0.001)、EGFR表达(P<0.001)与患者新辅助化疗的临床不良疗效反应显著相关。其他临床病理参数与TNBC患者NAC的客观缓解率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显示无相关性(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仅肿瘤大小可作为TNBC患者NAC客观缓解率的预测因子(P<0.05)。85例纳入患者中,NAC后达到PCR患者15例(17.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大小(χ2=7.277,P<0.048)、月经状态(P=0.035)、肿瘤大小(χ2=13.902,P<0.001)、腋窝淋巴结状态(χ2=8.784,P=0.009)、EGFR 表达(χ2=28.414,P<0.001)与TNBC患者NAC后PCR有相关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类型的临床病理参数和TNBC患者NAC后PCR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显示无相关性(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仅EGFR表达可作为TNBC患者NAC疗效的预测因子(P<0.05)。结论:(1)EGFR的表达是TNBC患者NAC后PCR的独立预测因子,而对NAC客观缓解率无预测价值。(2)P53的表达对TNBC患者NAC客观缓解率及PCR均无明显影响和预测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