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和目的:慢性软组织损伤临床治疗方法较多,其中银质针疗法对慢性软组织损伤的治疗迄今已取得满意的效果。目前临床上所用银质针的加热方式为针尾艾灸或加热探头加热,温度不易控制,影响治疗效果。为解决上述问题,南京理工大学研制成功了内热针,它是采用针芯内部的电阻丝对全针体进行均匀加热,温度较易控制。同时因目前对银质针治疗机制的研究大多停留在临床观察上,缺乏深入的基础实验研究。据此,本实验拟通过建立大鼠慢性骨骼肌损伤模型,从自由基代谢、血管新生及其影响因子等不同角度,分析比较内热针和银质针对慢性骨骼肌损伤治疗后的影响,以确定内热针和银质针治疗慢性软组织损伤的疗效及探讨可能的机制。方法:使用软组织打击装置,造成大鼠双后肢腓肠肌急性钝挫伤,之后不作任何处理,经过半月时间,形成慢性软组织损伤动物模型。6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内热针组、银质针组、损伤对照组,每组18只及正常对照组6只。前三组在治疗后的第1天、第7天和第14天,各组分别处死实验大鼠6只。通过肉眼观察和HE染色,观察各组之间的形态学变化;测定损伤组织中SOD、MDA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血管新生和bFGF表达的情况,并对图像进行量化分析。结果:1、损伤组织SOD、MDA的变化:①治疗后第1天,内热针组和银质针组SOD的活性较损伤对照组下降(P<0.05);第7天和第14天,内热针组和银质针组较同期的损伤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且内热针组均高于银质针组(P<0.05)。②治疗后第1天,内热针组和银质针组MDA含量较损伤对照组升高(P<0.05);第7天和第14天时,内热针组和银质针组较同期损伤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内热针组均低于银质针组(P<0.05)。2、损伤组织bFGF的表达情况:内热针和银质针各组不同时间点bFGF的表达均明显高于损伤对照组(P<0.01),且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内热针组bFGF的表达作用多于银质针组(P<0.05)。3、损伤组织血管新生的情况:治疗后第1天,内热针组和银质针组骨骼肌内微血管密度与损伤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第7天和第14天,内热针和银质针治疗后微血管的密度明显高于损伤对照组(P<0.01),且内热针组的微血管密度高于银质针组(P<0.05)。结论:1内热针和银质针对慢性软组织损伤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2内热针和银质针均可以显著升高慢性软组织损伤大鼠骨骼肌中的SOD活性,降低MDA含量,增强受损肌肉的抗氧化能力。3内热针和银质针均能够促进慢性软组织损伤大鼠骨骼肌中bFGF的表达及刺激血管新生。4内热针在提高受损组织的抗氧化能力、促进bFGF的表达及刺激血管新生等方面的作用优于银质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