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系统红斑狼疮若干基因的相关性研究

来源 :复旦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hua2128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lupuserythematosus,SLE)是一慢性非传染性自身免疫疾病,遗传和环境因素在SLE的发病过程中均起重要作用。本研究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单纯病例研究及家系相关性研究设计,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ChainReaction,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FragmentLengthPolymorphism,RFLP)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对中国长江以南汉族女性人群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ytotoxicTlymphocyte-associatedantigen4,CTLA-4)、程序性细胞凋亡1(programmedcelldeath-1,PDCD1)、甲基化CpG结合蛋白2(Methyl-CpG-bindingprotein2,MECP2)基因的多态性,以及CTLA-4、PDCD1基因多态与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与SLE的相关性进行探索性研究。结果如下:  一、系统性红斑狼疮CTLA-4、PDCD1基因多态与环境因素及其交互作用的研究  (一)、系统性红斑狼疮CTLA-4、PDCD1基因多态性研究  1.病例组与对照组CTLA-4基因启动子区-318位点基因型分布与等位基因频率差异均不存在统计学意义(X2=2.248,P=0.325;X2=0.80,P=0.370)。  2.病例组与对照组CTLA-4基因启动子区-1722位点基因型分布不同,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X2=9.300,P=0.010),以CC基因型为参照,携带TC基因型者,其SLE患病风险升高(OR=2.004,95%CI∶1.013-3.968),携带TT基因型者,其SLE患病风险也升高(oR=2.953,95%CI∶1.451-6.010);病例组T等位基因频率高于对照(X2=9.110,P=0.003),提示T等位基因可能增加SLE的易感性(OR=1.664,95%CI∶1.194-2.318)。  3.病例组与对照组PDCD1基因PD1.2位点基因型分布不同,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X2=20.596,P<0.001),以AA基因型为参照,携带AG基因型的个体,其SLE患病风险升高(OR=2.917,95%CI∶1.780-4.780),携带GG基因型的个体,其SLE患病风险也升高(OR=3.111,95%CI∶1.284-7.537);病例组G等位基因频率高于对照(X2=17.000,P<0.001),提示G等位基因可能增加SLE的易感性(OR=2.121,95%CI∶1.479-3.042)。  4.病例组与对照组PDCD1基因PD1.5位点基因型分布不同,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X2=7.235,P=0.027),以CC基因型为参照,携带TC基因型者,其SLE患病风险升高(OR=1.681,95%CI∶1.039-2.718);病例组T等位基因频率高于对照(X2=6.020,P=0.014),提示T等位基因可能增加SLE的易感性(OR=1.661,95%CI∶1.105-2.496)。  5.病例组与对照组PDCD1基因PD1.6位点基因型频率分布不同,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X2=7.658,P=0.022),以AA基因型为参照,携带AG基因型的个体,其SLE患病风险升高(OR=1.756,95%CI∶1.085-2.841);病例组G等位基因频率高于对照(X2=7.070,P=0.008),提示G等位基因可能增加SLE的易感性(OR=1.698,95%CI∶1.147-2.514)。  6.连锁不平衡检验显示,病例和对照人群CTLA-4基因-1722位点与-318位点等位基因之间未见连锁不平衡(D=0.363,P>0.05);PDCD1基因PD1.2与PD1.5位点及PD1.2与PD1.6位点等位基因两两之间呈不完全连锁不平衡(D=0.195,P<0.05:D=0.035,P<0.05)。  7.单倍型在病例与对照组的分布分析结果提示,由PD1.2G/A、PD1.5C/T、PD1.6G/A等位基因组成的A-C-A、G-T-A及G-C-G单倍型均与SLE有关,其他单倍型未发现显著性。在相加遗传模型中,G-T-A与G-C-G单倍型均与SLE相关(β=1.6619,Z=3.4976,P=0.0005,OR=5.2693;β=1.5567,Z=2.8338,P=0.0046,OR=4.7431),提示以不具有某种单倍型为参照,携带G-T-A和G-C-G单倍型的个体,其SLE患病风险均升高:在显性模型中,G-T-A与G-C-G单倍型也均与SLE相关(β=1.5799,Z=3.9499,P=0.0001,OR=4.8545;β=1.5722,Z=3.5024,P=0.0005,OR=4.8172),提示以不具有某种单倍型为参照,携带G-T-A和G-C-G单倍型的个体,其SLE患病风险升高;在隐性遗传模型中,A-C-A单倍型与SLE呈负相关(β=-0.8062,Z=-3.0525,P=0.0023,OR=0.4466),提示以不具有A-C-A单倍型为参照,携带A-C-A单倍型的个体,其SLE患病风险明显降低。且上述三个遗传模型中以相加模型最优(AIC值最小)。  (二)、系统性红斑狼疮基因多态与环境危险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1.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在遗传因素方面,在相加遗传模型中,CTLA-4基因-1722位点TT基因型(以CC基因型为参照)以及PD1.6位点AG基因型(以AA基因型为参照)均与SLE易感性有关:在显性遗传模型中,仅PD1.6位点AG或GG基因型(以AA基因型为参照)与SLE易感性有关:在隐性遗传模型中,仅CTLA-4基因-1722位点TT基因型(以CC基因型为参照)与SLE易感性有关。而在环境因素方面,冻疮史、居住环境潮湿史、光敏感史、紫外线暴露史、麻疹史及有害物质接触史在上述3种遗传模型中均为SLE的危险因素。且上述3个模型中以相加模型最优(AIC最小)。  2.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在遗传因素方面,在相加遗传模型中,以不具有某种单倍型为参照,PDCD1基因的G-T-A与G-C-G单倍型均与SLE易感性有关;在显性遗传模型中,以不具有某种单倍型为参照,PDCD1基因G-T-A与G-C-G单倍型也均与SLE易感性有关;在隐性遗传模型中,以不具有某种单倍型为参照,PDCDI基因A-C-A单倍型与SLE呈负相关,提示A-C-A可能为SLE的保护单倍型;A-T-G单倍型与SLE的相关性在3个模型中均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而在环境因素方面,冻疮史、居住环境潮湿史、光敏感史、紫外线暴露史、麻疹史及有害物质接触史在上述3种遗传模型下均为SLE的危险因素。且上述3种模型种以相加模型最优(AIC值最小)。  (三)、系统性红斑狼疮基因多态与环境危险因素的交互作用研究  1.对数线性模型分析结果显示,细胞凋亡生物学通路上可能存在凋亡相关基因与环境危险因素的交互作用,而未发现凋亡基因间及环境危险因素间的交互作用。在由CTLA-4基因-1722位点、PDCD1基因PD1.6位点、紫外线暴露史及年龄构建的模型中,按最优模型进行参数估计,在相加遗传模型中,CTLA-4-1722位点TT基因型与紫外线暴露史存在交互作用,OR值为4.744(95%CI:1.037-21.737):且TC基因型与紫外线暴露史也存在交互作用,OR值为4.973(95%CI∶1.110-22.287);在PD1.6位点,GG基因型与紫外线暴露史存在交互作用,OR值为3.199(95%CI∶1.023-10.004),而AG基因型未发现交互作用。在显性遗传模型中,CTLA-4-1722位点的TT或TC基因型与紫外线暴露史存在交互作用,OR值为4.874(95%CI∶1.119-21.242);而在PD1.6位点基因型未发现交互作用。在隐性遗传模型中,CTLA-4-1722位点基因型未发现交互作用;PD1.6位点GG基因型与紫外线暴露史间存在交互作用,OR值为3.714(95%CI:1.235-11.179)。  2.基因多态与环境危险因素间交互作用的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从基因型角度,仅在相加遗传模型中,发现CTLA-4基因-1722位点TT基因型与紫外线暴露史间存在显著的统计学上的交互作用(β=3.250,P=0.041),其他遗传模型中未发现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的交互作用,其他基因多态与环境危险因素间的交互作用也未见统计学上的显著性;从单倍型角度,不同遗传模型中的基因多态与环境危险因素间的交互作用也未发现统计学上的显著性。  二、系统性红斑狼疮MECP2基因的多态性研究  (一)、系统性红斑狼疮以人群为基础的相关性研究  1.病例组与对照组MECP2基因rs2239464位点基因型分布不同,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X2=6.902,P=0.009),以AG和GG基因型为参照,携带AA基因型的个体,其患病风险升高(OR=2.378,95%CI∶1.246-4.537);病例组A等位基因频率高于对照(X2=6.73,P=0.009),提示A等位基因可能增加SLE的易感性(OR=2.170,95%CI∶1.196-3.937)。  2.病例组与对照组MECP2基因rs2075596位点基因型频率分布不同,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X2=14.432,P<0.001),以AG和GG基因型为参照,携带AA基因型的个体,其患病风险升高(OR=3.259,95%CI∶1.772-5.995);病例组A等位基因频率高于对照(X2=14.16,P<0.001),提示A等位基因可能增加SLE的易感性(OR=2.807,95%CI∶1.613-4.884)。  3.连锁不平衡检验显示,病例和对照人群MECP2基因rs2239464与rs2075596位点等位基因之间呈不完全连锁不平衡(D=0.19,P<0.05)。  4.单倍型在病例与对照组的分布分析结果提示,由MECP2基因rs2239464A/G与rs2075596A/G等位基因组成的A-A及G-G单倍型与SLE有关,其余单倍型未见统计学上的显著性。在相加遗传模型中,A-A为SLE的危险性单倍型(β=1.0038,Z=2.7300,P=0.0063,OR=2.7286),提示以不具有A-A单倍型为参照,携带A-A单倍型的个体,其SLE患病风险升高;在显性遗传模型下,G-G为SLE的保护性单倍型(β=-0.9080,Z=-2.4191,P=0.0156,OR=0.4033),提示以不具有G-G单倍型为参照,携带G-G单倍型的个体,其SLE患病风险降低;在隐性遗传模型下,A-A为SLE的危险性单倍型(p=1.0076,Z=3.5349,P=0.0004,OR=2.739),提示以不具有A-A单倍型为参照,携带A-A单倍型的个体,其SLE患病风险升高。且上述模型中以相加遗传模型最优。  (二)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家系相关性研究  1.MECP2基因传递不平衡检验分析表明,在父母双亲至少一方为杂合子的家系中,rs2239464位点A等位基因由杂合子父母向SLE患病子女的传递未见显著增加(X2=0.2,P>0.05);单个位点家系关联性检验(family-basedassociationtest,FBAT)分析显示,在相加模型及隐性遗传模型中均提示m2239464位点A等位基因与SLE易感性无关(Z=0.447,P=0.655;Z=0.447,P=0.655);  2.MECP2基因传递不平衡检验分析表明,在父母双亲至少一方为杂合子的家系中,rs2075596位点A等位基因由杂合子父母向SLE患病子女的传递显著增加(X2=6,P<0.05);单个位点FBAT分析显示,在相加模型及隐性遗传模型中均表明rs2075596位点A等位基因增加SLE发病风险(Z=2.646,P=0.008;Z=2.646,P=0.008),提示rs2075596位点A等位基因可能是SLE的保守易感等位基因。
其他文献
第一部分湖北钉螺微卫星锚定PCR产物序列分析   [目的]分析安徽贵池、四川普格、福建福清、广西宜州4个种群湖北钉螺基因组DNA锚定PCR扩增产物,分析产物中微卫星序列的特
极低频电磁场(ELF EMF)通常是指频率为0—300Hz的交变电磁场。工频磁场是一类由50 Hz或60 Hz交变电流所产生的极低频电磁场,其通常存在于家用电器、工农业电器设备及输变电设
讨论了提取方式、静置时间、干燥时间、滤膜选择和过滤方式等对检测过程和结果的影响,通过优化建立了恒温干燥法测定不溶性聚乙烯聚吡咯烷酮(PVPP)中水可溶物含量的检测方法.
目的:1.通过采集乌鲁木齐市2014年至2015年空气大气细颗粒物(PM2.5)样品,分析研究其大气细颗粒物(PM2.5)中主要的重金属和离子的分布特征。2.用所采集的大气细颗粒物(PM2.5)染毒正常
目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最常见的肝脏疾病之一。氧化应激是其发生肝脏结构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Nrf2存在于各种细胞中,研究表明它在肝脏疾病中发挥改善机体氧化应激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