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张,城市人口持续增长,职住分离带来的通勤出行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在早晚高峰时段,区域轨道交通网络运营压力大,已无法充分发挥疏解出行需求的骨干作用。针对此问题,已有城市交通管理者提出对轨道线路进行调整。轨道线路调整后,区域出行网络发生变化,对沿线居民的出行方式选择将产生影响。本文针对城市轨道线路调整下的通勤出行方式选择问题,在分析总结既有出行行为研究成果和不足的基础上,充分考虑通勤出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张,城市人口持续增长,职住分离带来的通勤出行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在早晚高峰时段,区域轨道交通网络运营压力大,已无法充分发挥疏解出行需求的骨干作用。针对此问题,已有城市交通管理者提出对轨道线路进行调整。轨道线路调整后,区域出行网络发生变化,对沿线居民的出行方式选择将产生影响。本文针对城市轨道线路调整下的通勤出行方式选择问题,在分析总结既有出行行为研究成果和不足的基础上,充分考虑通勤出行习惯的影响,构建了线路调整下的通勤出行转移意向模型和方式决策模型,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对轨道线路调整下通勤出行方式决策机理进行了探究。基于既有出行网络下的出行方式选择行为分析,总结了影响方式选择的一般因素;基于轨道交通新线开通下的方式选择变化分析,明确了新线开通与线路调整的差异。进一步结合行为阶段转变理论,将线路调整下的通勤出行方式决策过程划分为方式转移意向生成、意向实施准备和形成方式决策三个阶段;通过对问卷数据的整理分析,论证了习惯在通勤出行中的存在,并初步分析了其在线路调整下通勤出行方式选择中的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线路调整下居民通勤出行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2)建立了线路调整下通勤出行方式转移意向模型。以计划行为理论为模型理论框架,结合对方式转移意向生成过程的分析,在结构方程模型中增加表示通勤出行习惯和线路调整感知的潜变量。以既有习惯出行方式为依据,将个体划分至小汽车组和公共交通组,基于问卷调查数据,分别分析了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通勤出行习惯、习惯出行方式满意度及线路调整感知对方式转移意向的影响。结果表明,对小汽车组,除主观规范外的其他潜变量均对转移意向存在显著影响;对公共交通组,除知觉行为控制外的其他潜变量均对转移意向存在显著影响;小汽车组更容易受到通勤出行习惯的影响,抑制方式转移意向的生成,而公共交通组则对线路调整的变化更为敏感。(3)建立了线路调整下的通勤出行方式选择模型。考虑个体已有通勤出行习惯的影响,在模型中引入一个0-1变量表示个体的习惯依赖性;考虑个体对线路调整所产生的出行条件变化不能做出完全的反应,在模型中引入反馈系数,并以潜变量进行表征,构建了方式决策SEM-Logit模型。基于问卷设计的线路调整情景和调查数据,展开案例研究,分析了各因素对线路调整后通勤出行方式选择的影响。本文同时还构建了传统MNL模型,与SEM-Logit模型进行优劣对比。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的MNL模型,本文所构建模型的拟合优度提高了0.17,同时也具备更高的似然比,说明考虑个体有限反馈和习惯依赖性的SEM-Logit模型更能解释线路调整下居民的通勤出行方式选择行为,验证了模型的适用性和有效性。图22幅,表18个,参考文献97篇。
其他文献
高速公路在带动经济发展和人们日常通行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虽然相关基础设施在不断完善,但面对快速增长的交通出行量依旧供不应求,使得常态性交通拥堵现象扩展到了高速公路领域,从而产生了能源消耗增多、道路事故频发和管理引导滞后等系列问题。截至目前,关于高速公路交通状态预估研究问题,虽然已有大量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应用成果,但却非完善,而且随着交通流预测等相关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对此类问题的探讨就有了更高
城市道路交通状况的好坏影响着一个城市的发展,因此在发生意外事故时若能够迅速解决,保障城市道路交通畅通显得尤为重要。由交通事故引起的偶发性拥堵在实际生活中经常见到,如何及时地将信息反馈给即将到达该路段的车辆使得驾驶员对事故持续时间有一个较准确的预判从而对出行路径做出选择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收集了某市四环道路某年全年的交通事故数据,共计5388起,运用随机森林分类算法、生存分析法以及多项Logit模型
我国经济步入发展快车道以来,城市规模逐渐扩大,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机动车总保有量与日俱增,交通拥堵问题日益严重。融合交通、数学、计算机等多学科基础理论知识来分析研究路网交通状态特性及其演化趋势,挖掘交通网络中潜在的关联性及规律,不但有利于提高路网交通服务水平,也可以为交通拥堵管理提供理论支撑和新的解决思路。本文以路网交通状态分析为重点展开研究,主要内容包括路网交通状态分类、路网关联性分析和交通态
铁路桥墩在强震作用下会产生刚度退化和残余变位,从而可能导致墩上梁体行车性能的降低。桥墩震后承受列车作用的应力状态远小于强震作用对应的应力状态,对剩余刚度、残余变位等影响行车安全性的参数更为关注,这与既有抗震分析显著不同。因此,从刚度退化和残余变位的角度对铁路桥墩的震后动力性能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本论文以沪通铁路线中某圆端形变截面空心桥墩为背景,基于OpenSees有限元平台建
实际生活中,人们在中短距离出行中通常会选择自行车,但由于骑行者长期暴露在户外环境中,极易受到诸如降水、高温、低温、强风等天气因素的影响。因此,研究天气因素对自行车出行量产生的影响是非常必要的。现有文献主要运用基本统计分析或传统回归模型研究天气因素对出行量的影响。据此,本文基于华盛顿Capital Bike的刷卡数据,系统研究了不同时间周期、出行距离、行程时间下天气与自行车出行量的关系,并构建时空效
公铁联运是我国发展综合运输战略和物流模式转型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信息化时代只有完成信息的对接,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多式联运。而信息及资源的共享有助于优化运输结构,增强不同运输组织间的协同作用,实现联运过程中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高效衔接,为联运的流畅性创造有利条件。但是,公铁联运过程涉及的主体众多,信息分布相对分散,且不同组织间信息相对孤立,如何有效利用信息资源建立更加高效灵活的运输流程有待进一步研究。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以及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集装箱多式联运以其方便、快捷、安全、高效的特点得到迅猛发展。集装箱海铁联运作为集装箱多式联运的一种重要形式,将海运与铁路两种运输方式的优点有效结合,成为当下热门的运输组织方式。海铁联运港口作为集装箱海铁联运的关键枢纽,在整个海铁联运系统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海铁联运集装箱的换装均在港口内完成,港口内部的设备配置关系着海铁联运作业的整体效率。集卡
盾构隧道是目前我国地下轨道交通的主要结构形式,其关于地震安全性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经济意义。当前,针对隧道抗震性能的研究依然集中在隧道横截面方向,而纵向抗震研究相对不多;近年来隧道纵向抗震逐渐受到重视,出现了一些新的抗震计算方法,但各方法之间的对比研究依然比较缺乏;此外对于地下工程抗震而言,采用不同的地震动输入方法可能会对计算结果有很大影响。为此,本文探寻了较合适的地震动输入方法,利用自编程
近年来我国经济水平突飞猛进,交通运输体量也水涨船高。在此大背景下,桥梁作为交通基础设施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成为了我国重点建设发展的焦点之一。目前全国铁路桥梁总里程已超过14万公里,其中重载铁路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特别是朔黄铁路,承担了重要的货运任务。近年来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运量需求,朔黄铁路开展扩能改造项目,轴重增大、运行密度提升,使得沿线桥梁长时间在高负荷下工作,疲劳劣化加快,严重威胁到车辆与桥梁
随着社会经济和城市化发展,城市人口迅速增长与城市公共交通资源供应不匹配导致了城市交通拥堵频发。人们对严重的交通拥堵问题已研究并采取了各种措施,其中最有效的方法是扩展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性能。并且,由于暴雨、地震等自然灾害,交通系统技术故障和人为灾害等造成的网络故障也是对城市交通系统性能的影响很严重,会显著降低城市交通运输系统的性能,并对城市社会经济生产、居民生活造成重大影响。网络中一个节点的失效影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