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背景下地域文化共同体的书写

来源 :中央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evi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重新反思媒介对文化的塑造时,跳出了以往研究中以媒介为中心的思路,将文化抽离“被塑造者”的角色,转向以落在乡土的媒介融合视角,关注具有组织力量的媒介技术对社会文化实践的影响。本文选择以四个典型民族地区的县级融媒体中心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度访谈和文本分析的方法,梳理了不同民族地区的县级融媒体对地域文化进行言说的方式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关注其如何利用地域文化来构建地域共同体的意识。本文发现,地域文化与生活在此地的人之间有着紧密且隐蔽的关系。地域文化本身以历史性的习俗、习惯为依托,深度影响着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多民族群体。反过来,不同民族群体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也逐渐形成了向内的合力,进而达成多元文化之间的平衡与和谐。“文化的差异”与“人群的共通”并不是两个互斥的命题。民族地区的县级融媒体中心作为互联网时代的基层宣传新通路,其对于地方文化的言说多依托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而展开。通过对于文化符号的凝练和具象化,各地的县级融媒体中心以传统文化和现代流行大众文化的再生产串联起不同主体,进而凝聚认同的力量。这一过程在包括网络数字媒介在内的多种媒介渠道当中进行。县级融媒体在媒介技术的帮助下,将基层的实体的地方与笼统的数字化的地方结合起来,通过对空间本身的符号化的处理,将其融入到了更大文化圈层的宏大叙事中去。县级融媒体中心媒介融合实践的背后呈现出了多维度的融合图景,符号化的“流动的地域空间”使得“离乡者”与“在乡者”被联系起来;也使得独特的传统与普世的流行文化实现“无缝对接”,进而让本民族与中华民族整体相融相生。但本文同样意识到了,“融合”并不是一个突然发生的技术现象。相反,通过不同群体,不同地域之间长期的交往交流,“融合”这一过程长期体现在了地方日常生活实践的文化表达之中,并不断以旧的文化记忆再书写新的共同经验。这种地域文化同样也影响着人们对待媒介的共同意识,指导地域媒体的媒介融合实践。与此同时,媒介融合背景下产业和技术发展带来了媒介使用方式的大变革,但它同样也带来了表述的“模式化统一”和民族文化的“刻板化”问题。因此在县级融媒体中心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人们需要意识到数字媒介技术所扮演的角色,警惕“发展需要”背后的数字逻辑和技术运算评价体系对文化产品掀起的“数字化的同化”。县级融媒体中心文化产品的变革应当从使用者的切身需要出发,在地方传播实践搭建起的意义之网中改造传播场域。
其他文献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颠覆了媒体传播格局,传统主流媒体因传播渠道失灵和用户大量流失而“跌落神坛”,不仅面临生存危机,更是逐渐在舆论场中失去主动权,直接影响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稳定。这样的背景下,媒体融合改革势在必行。在国家顶层设计构想中,县级融媒体中心作为改革触及最基层的“最后一公里”,不仅要重构融合传播体系,更要成为主流媒体基层舆论阵地、基层服务平台和基层治理平台。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提出一年的时间节点
目的:观察经颅重复针刺足运感区治疗脊髓损伤后尿潴留的临床疗效,丰富本病治疗方案。方法:选取来自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一院、附属二院针灸科门诊及病房,符合纳入标准的64例
小学教育和初中教育应该紧密承接,浑然一体。六、七年级的学习在学生的求学生涯中,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本文以六、七年的语文教学为例,总结出中小学衔接教学实践中的一
背景:目前临床指南推荐肾脏替代治疗作为治疗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一种治疗方式,近年来许多随机对照试验在这方面进行研究,但肾脏替代治疗治疗难治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和安全性
对于表见代理人骗取相对人财物的定性问题,在理论和实务中歧见纷呈,案件处理结果也不尽一致。而分歧主要表现为,对表见代理构成与否与刑事定性有无关联性存在不同看法。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