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原鼢鼠(Myospalax baileyi)是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的优势地下鼠,对于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具有重要作用。高原鼢鼠挖掘洞道、采食植物根茎以及推土造丘行为导致草地生产力下降和水土流失,加剧了草地退化。因此,高原鼢鼠也是高寒草甸的主要害鼠之一。了解高原鼢鼠自然状态下活动节律、巢域面积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对于研究其采食、繁殖等生存策略以及科学防控等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择祁连山东段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抓喜秀龙乡高寒草甸,一是开展无线电追踪技术在高原鼢鼠生态学研究的适宜性探索;二是研究高原鼢鼠暖季活动节律及其影响因素;三是研究高原鼢鼠暖季巢域面积变化规律及雌雄个体推土造丘能力;四是对高原鼢鼠地上活动行为及影响因素进行探讨。本研究目的为完善高原鼢鼠基础生态学研究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高原鼢鼠无损伤活捕是无线电追踪技术实现的前提,本研究期间自制活捕笼平均捕获率为44.12%。麻醉剂使用量和麻醉时间与高原鼢鼠体重密切相关,当高原鼢鼠个体体重在150 g以下,乙醚用量应为0.75~1.2 ml/只,麻醉时间为30~45 s/只;个体体重在150~270 g之间,乙醚用量为1.3~1.6 ml/只,麻醉时间为30~55 s/只;个体体重在270~350g之间,乙醚用量1.6~2.0 ml/只,麻醉时间为45~60 s/只。无线发射器以环腋下斜跨式为主,且应在佩戴后30天左右重捕更换项圈以利于长期监测。2.高原鼢鼠暖季(6~10月)具有双峰型日活动节律。6-9月份早晨活动高峰主要集中在6:00时,晚上高峰出现在20:00~22:00时,10月份早晨活动高峰在8:00,晚上高峰出现在18:00时。高原鼢鼠双峰型日活动节律与当地日出日落变化相一致。日活动差异指数θ表明6月份高原鼢鼠活动时间分配相对均匀。昼行性指数λ表明高原鼢鼠在6~10月集中在白天活动。峰型指数φ表明双峰型典型程度10月>9月>7月>8月>6月。日活动总量AT表明高原鼢鼠日活动时间9月份最短,只有7个小时,其它月份基本在10小时左右。高原鼢鼠活动强度与土壤温度相关性表明,除9月份6:00时高原鼢鼠活动强度与地下5 cm的土壤温度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外(P<0.05),其余月份各时段高原鼢鼠活动强度均与地下不同深度的土壤温度不存在显著相关(P>0.05)。3.高原鼢鼠雄性个体6月和10月巢域面积均大于雌性个体,但在7~9月巢域面积低于雌性个体。暖季高原鼢鼠巢域面积重叠只发生在6月和7月,其中6月重叠面积(固定核域法(FKE):17.68m2)和发生重叠的个体数(n=5)均高于7月(FKE:8.01 m2;n=3)。高原鼢鼠雄性个体在6月、9月和10月所推鼠丘数高于雌性,雌性个体在7月造丘数量高于雄性,8月雌雄个体均不推新鼠丘;雌雄个体累计推土丘数量6月>9月=10月>7月>8月;鼠丘数与巢域面积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R=0.455,P<0.01)。巢域面积变化与禾本科植物的地上、地下部分生物量均有显著相关性(R=-0.247,P<0.05;R=0.364,P<0.01),与杂类草的地上、地下部分呈不显著负相关关系(R=-0.207,P>0.05;R=-0.09,P>0.05)。4.2015-2016两年间高原鼢鼠的地上活动主要集中在2015年6月底到7月初。6月和7月日地上活动频次差异不显著(P>0.05),活动时间主要分布在6:00-22:00,每次地上活动时间约为15分钟。2016年5-10月未发现地上活动现象。通过分析两年间食物和种群密度变化,发现连续两年植物地上地下粗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6-7月和7-8月差异不显著(P>0.05),但2016年7-8月植物地下根系的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2015年(P<0.05),两年间6-8月粗脂肪的含量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2016年植物地下生物量在6-9月均低于2015年,且2015年5-6月高原鼢鼠种群密度为2016年同期的2倍。因此,高原鼢鼠地上活动与种群密度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