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研究背景抑郁障碍是一种高致残、易复发、治愈率低的精神障碍,疾病负担重,极大增加患者自杀风险。研究发现抑郁障碍是导致青少年自杀最常见的原因,并且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经常发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抗抑郁药疗效有限,约30%患者在两种抗抑郁药足量、足疗程下无效,电休克治疗(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ECT)是最有效的抗抑郁治疗手段,我国电休克治疗使用在精神专科医院较为常见。指南中电休克治疗更被推荐用于年龄13岁及以上的抑郁障碍患者,但在青少年使用较为谨慎,主要是对认知影响的担忧。在伴高自杀风险、严重自伤、明显激越的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ECT推荐为一线治疗手段。然而,有关认知功能受损何时恢复、随访期间认知功能如何改变等研究尚无定论,且关于认知改变与疗效的研究相对较少、结果并不一致,值得进一步讨论。2.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对比ECT在青少年和成人抑郁障碍患者的抗抑郁疗效、抗自杀效果和认知功能改变情况,分析ECT疗效、抗自杀效果和疗效相关认知功能的影响因素,为青少年抑郁障碍电休克治疗提供参考。3.研究方法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于2019年8月至2022年1月入组抑郁障碍住院患者47例,均接受了ECT治疗。诊断依据主治医师及副主任医师确诊,有ECT适应症,且同意接受ECT治疗。记录患者一般人口学资料和临床特征,选用24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24,HAMD-24)、14项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14)和贝克自杀意念量表(Beck Scale for Suicide Ideation,BSI)评定治疗效果,选用Thinc-it工具评估认知功能,分别在ECT治疗前和疗程结束后24h进行评估。Thinc-it工具包括了注意力、执行功能、工作记忆、信息处理速度等认知维度,是专门为抑郁障碍认知功能评估设计。本研究经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受试者均自愿参加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根据患者年龄分为青少年组、成人组,比较两组患者基线量表评分差异、治疗前后评分差异和评分减分率差异,选用Logistic回归分析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影响患者ECT疗效、抗自杀效果以及疗效相关认知功能的因素。根据患者有无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进行分组,比较两组患者基线量表评分差异,选用二元Logistic回归和多重线性回归方法对伴有NSSI患者ECT疗效影响因素以及发生NSSI的相关症状因素进行分析。数据分析选用SPSS 25.0统计软件,所有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显著性水平取P<0.05,检验水准α=0.05。4.研究结果4.1一般人口学资料和临床特征:青少年组患者女性更多、发病年龄小、更多与父母同住、抑郁发作病程长、住院次数更少、多伴有精神病性症状、更少联用心境稳定剂治疗(P<0.05)。有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抑郁障碍患者多为年轻女性(P<0.01),文化程度低、多与父母同住、精神疾病家族史阳性史(P<0.05),更易出现自杀观念、反复出现自杀行为(P<0.05)。4.2 ECT抗抑郁疗效分析:青少年组患者和成人组患者电休克治疗有效率、缓解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185、0.696,P均>0.05)。青少年组患者基线HAMA量表评分和基线HAMD总分、睡眠障碍因子分显著高于成人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接受ECT后HAMA、HAMD评分均显著下降(P<0.05),两组患者HAMA、HAMD量表评分减分率比较未见显著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抑郁障碍不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是ECT有效的预测因子(OR=9.500,95%CI 1.091~82.725,P=0.041),男性是抑郁障碍患者通过ECT缓解的独立影响因素(OR=7.467,95%CI 1.799~30.994,P=0.006)。无NSSI组患者相比NSSI组患者通过电休克治疗更有效(χ~2=3.945,P<0.05),缓解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650,P>0.05)。青少年NSSI组患者与成人NSSI组患者对ECT应答率、缓解率比较无显著差异(χ~2=2.244、0.000,P均>0.05)。有NSSI组患者基线HAMD总分、认识障碍和绝望感因子分更高(P<0.05);有NSSI的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基线HAMA总分和躯体焦虑因子分更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基线HAMA精神焦虑因子分越低,有NSSI的患者对ECT越易应答(OR=0.596,95%CI 0.362~0.982,P=0.042)。4.3 ECT抗自杀效果分析:青少年组患者和成人组患者通过电休克治疗抗自杀效果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83,P>0.05)。青少年组患者基线BSI总分及自杀倾向因子分显著高于成人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青少年组和成人组患者通过ECT后BSI评分均显著下降(P<0.01),两组患者BSI量表评分减分率比较未见显著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非自愿入院、受教育年限≤9年和无NSSI均是抑郁障碍患者ECT后仍有自杀意念的保护性因素(P均<0.05);基线HAMD绝望感因子分高、基线BSI自杀意念因子分高的抑郁障碍患者通过ECT抗自杀效果稍弱(OR=1.442,95%CI 1.069~1.947;OR=2.671,95%CI1.337~5.339;P均<0.05)。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治疗后自杀意念程度与认识障碍因子、阻滞因子、睡眠障碍因子、绝望感因子、HAMD总分成正相关(r=0.739、0.560、0.811、0.775、0.763,P<0.05),治疗后自杀倾向程度与认识障碍因子、阻滞因子、睡眠障碍因子、绝望感因子、HAMD总分成正相关(r=0.615、0.538、0.631、0.657、0.664,P<0.05)。多重线性回归模型显示治疗后自杀意念与睡眠障碍(B=1.161,P<0.05)、绝望感(B=0.889,P<0.05)存线性关系;治疗后自杀倾向与HAMD总分(B=0.439,P<0.05)存线性关系。无NSSI组患者相比NSSI组患者通过电休克治疗抗自杀效果更佳(χ~2=3.951,P<0.05);青少年NSSI组患者相比成人NSSI组患者通过ECT抗自杀效果无显著差异(χ~2=0.054,P>0.05)。有NSSI组患者基线BSI量表评分均更高(P<0.05);有NSSI的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基线BSI总分和自杀倾向因子分更高(P<0.05)。NSSI与基线HAMD认识障碍和绝望感因子分、基线BSI总分和2类因子分成正相关(r=0.350、0.299、0.398、0.412、0.374,P<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发生NSSI与基线BSI自杀意念分存在线性关系(B=0.061,P<0.05)。4.4 ECT对认知功能影响分析:青少年组患者基线PDQ-D-5得分较成人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青少年组患者ECT后PDQ-D-5得分明显降低、TMT-B完成时间明显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成人组患者ECT后认知功能与基线状态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示基线1-Back正确回答数是患者通过ECT有效的预测因子(OR=1.124,95%CI 1.004~1.257,P=0.042),AUC为63.9%(95%CI:44.9%-83.0%)。5.结论(1)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经电休克治疗可显著改善抑郁、焦虑症状,与成人抑郁患者疗效无异,值得在临床中使用。男性、无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抑郁障碍患者更应优先考虑电休克治疗。(2)ECT对不同年龄抑郁障碍患者均有较好的抗自杀效果,非自愿入院、无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受教育程度低的抑郁障碍患者通过ECT抗自杀效果更佳,治疗前严重绝望感和自杀意念强烈的抑郁障碍患者通过ECT抗自杀效果稍差。治疗后绝望感症状群和睡眠障碍症状群等抑郁症状严重程度是评估ECT后患者自杀风险的关键。(3)抑郁障碍伴NSSI在青少年女性,受教育年限低、与父母同住、精神疾病家族史阳性的患者中常见,对该类患者可能需要单独的针对NSSI的治疗干预。伴NSSI的抑郁障碍患者抑郁症状更严重、自杀风险更高,ECT在伴NSSI抑郁障碍患者可能需要进一步评估有效性。(4)ECT后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部分认知功能改善,可能包括注意力、记忆力、执行功能等认知维度,这可能与抑郁症状改善相关;基线1-Back正确回答个数较高的抑郁障碍患者ECT疗效更好,提示工作记忆水平可能对预测ECT疗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