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力驱动下的颗粒坍塌流动及其与流向内不同介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

来源 :兰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un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离散介质的坍塌流动现象广泛存在于地球物理及工程实际中,这类由数量巨大、形状各异的固体粒子组成的大尺度复杂系统,在重力或其它因素的影响和扰动下会屈服并发生流动,并在下游形成长距离和大范围的扩散堆积。真实的质量流通常具有典型的高迁移性和大体积量等特征,其流动过程会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通常会对流经路径上的不同类型介质产生剧烈的冲击作用。这种破坏性的流动和堆积过程会对周围环境、工程设施和人员安全带来巨大的危害,因此,深入理解这类复杂质量流的基本动力学行为,并分析其与周围介质或结构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广泛的工程应用背景。本学位论文选择具有典型离散和能量耗散特性的颗粒物质为基本切入点,通过搭建初始构型和状态可控的小尺度实验装置并借助粒子流动的高速测量系统,对不同状态颗粒物质的坍塌动力学行为、在可侵蚀地表上的流动和堆积模式、以及与流向内有限宽度挡板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等进行了系统分析,这为直观和定量地研究工程实际中大尺度质量流的复杂流动过程提供了一种有效途径。学位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1.自主设计和搭建了一个初始构型和流动状态精确可控的小尺度斜面颗粒流实验平台(包括平台的基本功能构造、PLC控制系统以及力传感器的拓展等),并发展了一套适用于颗粒流的高速图像同步测量系统(包括高速照相机、工控机、适配光源及图像控制软件等),通过引入可靠的图像处理技术和PIV方法,可以实现对不同状态下颗粒的流动和堆积过程进行不同方位的同步测量和分析。2.基于水平坍塌的实验装置和相应的离散元模型,系统研究了颗粒柱在可侵蚀基底上坍塌后的流动和堆积特征。实验中观测到了三种典型的颗粒侵蚀-堆积模式,发现其模式不依赖于柱体的初始纵横比而决定于柱体-基底颗粒之间材料属性的差异;基于颗粒堆积高度廓线、流动前端位置和坍塌材料速度场等随时间的演化特征,分析了颗粒坍塌后在可侵蚀基底上的瞬态动力学行为;基于球体斜冲击理论,建立了描述颗粒流动前端运动特征的动力学方程;利用离散元模拟再现了典型实验结果,揭示了不同侵蚀-堆积模式产生的微观机理并给出了模式发生转变的临界密度比;最后,基于不同初始纵横比和材料密度比的实验和模拟结果,建立了考虑侵蚀效应的颗粒堆积和侵蚀形态的统一标度律。3.通过在斜面颗粒流实验平台底部设置水平基底,构建了双线性路径的颗粒坍塌流动构型,研究了不同初始状态的颗粒流在水平底面上的流动和堆积过程。实验中以斜面倾角和颗粒柱的初始体积为主要控制变量,采用两台高速相机沿不同视角进行同步拍摄,记录并分析了颗粒在流动过程中的瞬时轮廓、质心迁移、水平传播以及速度演化等动力学行为;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不同状态的斜面颗粒流在不同属性(刚性和可侵蚀)水平基底上的流动过程和堆积形态;最后,建立了颗粒流动前端的运动方程,预测了不同状态的颗粒流在水平基底上传播时,其前端最大运动距离和速度随时间的演化特征。4.通过在倾斜槽道内设置有限宽度的刚性挡板并加装冲击力测量装置,系统研究了不同来流状态下斜面颗粒流与流向内有限宽度挡板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首先,识别了纯斜面颗粒流产生稳态流动的参数空间,通过与已有结果的对比,验证了实验装置的稳定性和颗粒运动测量方法的可靠性;在此基础上,探究了不同状态的斜面颗粒流在有限宽度挡板作用下的流动行为和堆积形态,观测到了三种典型的颗粒反向传播和起跳状态,最终建立了颗粒流受挡板作用后不同流动状态的相图。另外,利用挡板上加装的力传感器,测量了不同状态的颗粒流对有限宽度挡板的动态冲击力,通过将颗粒流动状态的变化与动态冲击力的演化特征进行有效关联,进一步讨论了颗粒流与流向内有限宽度挡板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过程。5.在基于深度平均理论的、适用于斜面颗粒流的SH模型基础上,通过引入表征挡板相对宽度的无量纲参数,同时在跳跃体的控制方程中考虑了与其堆积体积相关的源项,建立了颗粒流冲击有限宽度挡板后在其上游反向传播的激波运动模型;通过考虑激波沿着与来流反向的传播特征,该模型可以分别对颗粒的扩散反向传播以及扩散稳定跳跃过程进行准确描述和有效预测。另一方面,通过考虑颗粒在受挡板作用后堆积形态的演化特征,以及在流经挡板后产生的拖曳力、侧压力以及挡板前端堆积颗粒的重力和摩擦力等,构建出适用于颗粒流对有限宽度挡板的法向冲击力理论模型,该模型被证实可以用来准确预测扩散反向传播和稳定跳跃状态下颗粒流对有限宽度挡板冲击力的演化特征。本学位论文主要围绕离散颗粒物质的坍塌流动这一基础性问题,基于几种自行设计的小尺度颗粒流实验装置,对不同状态的颗粒坍塌流动及其与流向内介质间的相互作用开展了系统研究。内容涵盖颗粒流动现象的观测和描述、动力学行为的定量分析、颗粒坍塌和流动模式的机理揭示、以及对颗粒流动行为和动态冲击力的理论建模等方面。研究工作观测到了一些新的宏观流动现象,揭示了一些重要的微观机理,也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定量结果。这些研究工作的开展,一方面有助于深入理解自然界中本质上具有类似流动特征的大尺度质量流的复杂流动过程,另一方面也可为工程中相关地质灾害的预测和防护结构的优化设计等提供理论依据和研究方法。
其他文献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准确评估和响应分析是区域生态安全与经济发展的关键支撑。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银川市,作为20个全国第一批城市设计试点城市之一,随着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银川市城市空间扩展明显,人地矛盾突出,使本身脆弱的生态环境压力加大。对银川市景观格局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当地城市的生态安全变化,实现人地关系的和谐发展。本文选取银川市作为研究对象
体育赞助在当今体育市场开发中担当重要角色。作为体育赞助的主要参与者和最终实现者,赞助商能够与体育组织互惠互利进而实现双赢。因此从赞助商视角研究体育赞助的相关运作规律,成为体育市场开发的关键环节。增加产品销量作为企业开展体育赞助活动的重要经济目标而备受关注。现实中消费者对赞助产品的购买行为相对复杂,这给企业预测销量带来一定困难。然而消费者购买意向能够有效预测产品的未来销量,而且还能帮助营销经理预测未
研究目的:足底筋膜炎是最常见的跑步损伤之一。大多数的研究认为垂直地面反作用力(vertical ground reaction force,v GRF)反复的过载/冲击和足部肌肉力量不足是造成足底筋膜炎的重要原因。目前有研究针对处于损伤风险或受伤的跑者进行后跟着地跑转化成前掌着地跑的跑姿再训练以减少与v GRF相关的跑步损伤。那么从后跟着地跑转化为前掌着地跑是否能减少足底筋膜炎的损伤风险?此外,有
任何艺术品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因此普遍受到其所处时代民俗文化的影响。尤其是明清话本小说,因为其具有鲜明的市民文学色彩,内容多关注城市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所以小说文本中的民俗因素也相应更加丰富,民俗已成为了小说艺术体系非常重要的构成因子。对明末清初话本小说的民俗性研究,就重在探讨民俗与小说艺术体系之间共生互动的内在关系。论文除绪论外共分六章。第一章为民俗与明末清初话本小说概况。明末清初在中国古代小说
生物多样性变化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是生态学研究的核心科学问题之一,运用理论指导生产实践更是生态学研究的目的和意义。随着我国市场需求旺盛带动下的畜牧业快速发展,现存天然草地生产力供给不足的问题日益严峻。众多研究表明,人工草地建设是促进畜牧业发展、缓解天然草地放牧压力、恢复退化草地的重要手段。人工草地生产力水平高于天然草地数倍,然而青藏高原高寒地区人工草地研究显示,由于寒、旱气候因素制约,该区域人工草
多年冻土是指温度在0℃或者0℃以下至少连续存在两年的岩土层。多年冻土对地气交换、地表能量平衡、地表水文过程、生态系统、碳循环、人类的生活环境等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过去大量研究多集中在连续多年冻土区,而对于下界处的多年冻土鲜有报道。为了研究黑河上游祁连山区多年冻土的特征,课题组建立了多年冻土监测网络对多年冻土进行观测研究。通过收集研究区高分辨率气候资料、土壤属性资料,利用一维和二维数值模型,明晰研究
多孔有机聚合物(Porous Organic Polymers,POPs)是一类由不同几何形状的有机构筑单元通过共价键连接而成的三维网络骨架材料,具有低骨架密度、高比表面积、丰富的孔道结构和灵活的功能设计性等优点。近年来,多孔有机聚合物已经成为多孔材料发展的一个新方向,在气体吸附与分离、催化、传感以及能量存储与转换等诸多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含氮多孔有机聚合物不仅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而且聚合物骨
为了满足各种便携式电子产品、电动汽车和智能电网存储等对可充电电池应用的需求,设计并开发出高效的电极材料以发展具有长寿命、高循环稳定性和高能量/功率密度的二次电池势在必行。开发电化学性能优异的负极材料是提高二次电池性能的主要途径之一。锂离子电池是一种高效的二次电池,二硫化锡(Sn S2)以其高的理论容量、优异的反应活性、廉价的成本被认为是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然而,单纯的Sn S2用
研究目的:能量代谢紊乱导致的肥胖及相关代谢性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呈大流行趋势,安全有效的控重减脂方式仍是研究的重点。近年来的研究发现,间歇性低氧训练能够改善肥胖及相关代谢疾病的糖脂代谢紊乱状态,但是低氧暴露的浓度和形式仍不统一。现已发现AMPK/PGC-1α信号途径在细胞能量代谢中发挥核心调控作用,其不仅能够调节骨骼肌的糖脂代谢和线粒体发生,而且促使脂肪组织棕色化的发生。低氧训练是AMPK/PGC-1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和颗粒物(PM)在我国的排放负荷巨大,是城市大气复合污染中的重要前体物和组成部分,二者通过持续在大气中的反应和传输,恶化空气质量,影响气候变化,并危害人体健康。西北地区由于沙尘量高且湿度低,大气环境具有特殊性,且近年来二次污染程度不断加剧。以往的研究较少涉及这一环境下的VOCs和PM,也缺乏对沙尘环境VOCs生成二次污染机制的科学认识。本文针对西北甘肃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