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的巨大进步,对人类的精神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建立合理的教育生态意识和系统,从而使人在创造世界的同时更好地创造自己,达到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已成为二十一世纪教育的中心问题。 教育生态学是依据生态学的原理,研究教育与其生态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其主要目的在于建立适宜教育健康运转的生态环境。这个生态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规范环境,并呈“多维镶嵌性”。本文主要论述了规范环境中文化生态环境之于教育的重要影响,以及二者如何相互制约、协同发展、而至和合共荣的辩证关系。 文章首先追溯了中国古人的生态智慧。《周易》以追求和谐为主题,作为传统文化主流的儒家倡导“天人合一”思想,虽然这种人与外界环境的“合一”是恪守等级秩序的和谐,但却并未消弥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和合中庸”中仍有进取精神,凭此而达到内外上下的通达合一。这就造就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大教育观”。而和谐的传统文化生态结构,使人在注意与自然的统一协和之外能够反观自身,达到内心深处的自我协和。中国传统文化确有局限,它的重整体轻分析造成教育笼统单一的课程观、统一的人才观,以及人才创造性的不足,但其极具超前性的生态意识,却可以疗救现代人的精神之病,弥补中国教育在盲目转型中的失误,为素质教育的人才设定提供借鉴。 接着文章将视点移至现代,讨论了势力强大的大众文化对教育的正负影响。认为大众文化的技术性促进了教育信息的传播,使“全民教育”、“终身教育”、“远程教育”成为可能。而平面化的大众文化无法承担教化、批判、超越的使命,文化的大量复制也带来了主体性的缺失,人不再有“个性”,只是“大众(文化)”的影子和追随者,个体精神完全隐没了。大众文化的强大垄断性,造成了文化多样性的逐步消失,这样的一种文化生态危机,控制了人的发展,使人无法达到与自然、与社会以及人内心的协和。而在解决方式上找到了与传统文化的呼应。 在结语中,文章指出教育不是文化的消极受动者,也具有积极的反作用,且会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不断实现对文化的改造。于此,创造一个生态学意义上的和谐的诗意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