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童玩具物品虽小,却与儿童教育联系紧密。伴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频繁以及社会自身的发展,民国时期儿童玩具与儿童教育出现了巨大的进步,不仅一改前代被轻视、被忽视的境遇,而且为之后相关理论与实物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民国时期儿童玩具与儿童教育的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与现实意义。本文以大量的原始史料为依据,拟对民国时期儿童玩具与儿童教育进行初步探究。绪论部分主要介绍选择此题的缘由与意义,对学术界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与分析,并概述本文的主要内容与思路,指出本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第一章介绍了民国时期儿童玩具教育理论,主要选取陈鹤琴、陈济芸、王国元三人的教育理论为代表。陈鹤琴的理论重点探究玩具的定义、发挥玩具教育作用的方法。陈济芸的理论则更深入地探讨了儿童玩具的教育意义、儿童年龄与玩具教育的关系、选择玩具的标准和原则。王国元的理论重点探究了玩具的教育价值、儿童年龄与玩具选择、儿童性质与玩具选择三个问题。这三人的理论具有一定的前后继承性,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民国时期儿童玩具教育理论出现了质的飞跃,为当时、之后相关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第二章主要归纳民国时期儿童教育中所使用的儿童玩具类型。民国时期的儿童玩具类型十分丰富。按玩具所具有的教育功能可分为练习感觉的儿童玩具,增进智能的儿童玩具,涵养情意的儿童玩具三大类。每类之下又包含众多小类。第三章主要分析民国时期儿童教育所使用玩具的特点。民国时期的儿童玩具特点鲜明,主要有儿童玩具量多质优并呈现产业化趋势,儿童玩具以儿童为本位,儿童玩具富含教育功能,儿童玩具简易价廉需要改进,儿童玩具具有一定的民族性这五项特点。第四章主要分析民国时期的儿童玩具在儿童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民国时期儿童玩具在儿童教育中地位重要,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这主要体现在儿童玩具成为了儿童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教育用品,儿童玩具促进了儿童教育方式的变革,儿童玩具促进了儿童教育理论的发展三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