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受高光的速生集胞藻6803的分子生理学研究

来源 :张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2941041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蓝藻是一类能利用光能还原二氧化碳(CO2)为有机物的光合自养原核生物。与高等植物相比,蓝藻具有光合效率高、生长速度快、可不占用耕地、易于基因操作等优势。随着生长速度与异养微生物酿酒酵母相仿的速生蓝藻的出现,蓝藻在光合生物固碳的研究和应用中愈加受到重视。集胞藻PCC 6803(即集胞藻6803)是最早完成基因组测序的模式蓝藻,也是常用的光合固碳产化学品底盘细胞。随着蓝藻代谢工程及合成生物学的发展,经过工程改造的集胞藻6803已经可以将CO2转化为乙醇、异丙醇、异戊二烯等十几种化学品。但该藻只能利用低光强的光,最适光强为50~100 μmol m-2 s-1。与之相应,该藻生长慢,倍增时间长达8 h,目标化学品生产周期长且产量低。因此,筛选出能在高光强下快速生长、生物量高、胁迫耐受能力强的集胞藻6803突变株,并研究其分子机制,对推动蓝藻光合生物固碳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对课题组前期实验获得的、能在中等光强250 μmol m-2 s-1 下正常生长的集胞藻6803突变株(命名为高光6803)进行了光合生理分析,表征了其对高光、高温、高盐、强碱等环境因子的耐受能力,并通过与集胞藻6803野生型(命名为野生型6803)的比较基因组及转录组学分析,初步解析高光6803在高光强下快速生长的机制,并测试其利用CO2生产目标化学品的能力。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生长实验,发现高光6803在900 μmol m-2 s-1的高光强下仍可正常生长,且生物量超过野生型6803两倍。通过测定胞内主要光合色素含量,发现高光6803胞内叶绿素a的含量比野生型6803提高了 40%。利用光合放氧仪测定出高光6803的光合放氧速率是野生型6803的近5倍。利用叶绿素荧光仪测定了光系统Ⅱ(PSⅡ)与光系统Ⅰ(PSⅠ)的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发现与野生型6803相比,高光6803的光饱和点提高了 56%,通过非光化学淬灭进行自我光保护的能力提高了 2.65倍,且PSⅡ与PSⅠ光合效率分别提高了 94%与90%。2、通过比较基因组学分析,发现高光6803基因组中有5个基因的突变未在其他速生蓝藻中报道,分别为编码Ⅳ型菌毛蛋白PilT2的sll1533基因、编码应答调控因子RpaB的slr0947基因、编码ATP依赖型Clp蛋白酶调控亚基ClpC的sll0020基因、编码青霉素结合蛋白1B的sll1434基因和编码带有跨膜螺旋结构假设蛋白的slr0914基因。这些基因突变很可能与其高效利用、强光快速生长有关。本研究尝试用CRISPR/Cas9方法将这5个突变分别引入野生型6803中,但尚未获得突变株。3、通过高温、高盐及强碱环境胁迫实验,本研究发现高光6803具有比野生型6803更强的高温、高盐耐受能力。开展了高光6803与野生型6803在高光、高光高温、高光高盐等胁迫条件下的比较转录组分析后,发现在高光条件下,高光6803共有77个基因发生了差异化表达(36个上调,41个下调);在高光高温条件下,高光6803共有9个基因发生了差异化表达(2个上调,7个下调);在高光高盐条件下,高光6803共有78个基因发生了差异化表达(34个上调,44个下调)。本研究将高光6803中这些差异表达基因与代谢途径进行关联,发现上调表达的基因主要与光能捕获、电子传递链、高光胁迫耐受、有机物合成及胞内能量消耗相关,而下调表达的基因主要与糖类、氨基酸等有机物分解相关,提示高光6803通过调控胞内能量与物质代谢平衡来提高对胁迫的耐受能力。4、为检测高光6803利用CO2生产有机物的能力,本研究在高光6803内源甲羟戊酸(MEP)途径基础上,引入源自黄花蒿(Artemisia annua)的法尼烯合酶AaFS,打通了从CO2到β-法尼烯的生物合成途径。通过引入异戊基二磷酸异构酶AaIDI,优化MEP途径,β-法尼烯产量在7天内达到6.6±0.1 mg/L,最高生产强度达2.0±0.4 mg L-1 day-1,是已见报道的蓝藻产β-法尼烯研究的最高水平,表明高光6803具有被开发为光驱高效固碳细胞工厂的潜力。5、为测试能否将高光6803中的电子导出胞外,本研究把源自硫还原地杆菌(Geobacter sulfurreducens PCA)的外源导电蛋白OmcS引入高光6803中。虽然OmcS实现表达,但对高光6803的细胞生长与光化学活性提升无作用。在同样能利用高光的聚球藻Syn2973中表达OmcS,则可以将Syn2973的电子导出胞外,PSⅡ与PSⅠ的光化学活性大幅提高,胞内ATP与NADH的含量也分别提高了约30%与60%。转录组分析发现,引入OmcS的Syn2973中上调表达的基因主要与光能吸收、光合固碳等通路相关。OmcS在高光6803中未表现出功能,提示高光6803与Syn2973在能量代谢、物质代谢方面可能存在较大差异。总之,通过本研究发现,高光6803具有更强的光合生理活性、能量代谢调控能力以及更好的环境适应能力,为开发光驱固碳细胞工厂提供了可选择的底盘细胞。比较基因组学和转录组学分析揭示的高光6803特有的突变位点及其调控胞内能量与物质代谢平衡的可能方式,也为后续深入研究高光6803耐高光机制及提高光合生物光能利用效率提供了靶点和参考。
其他文献
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在为人们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造成了城市道路拥堵、环境污染、能源消耗等问题。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的无人公交已成为目前公共交通发展的战略方向。国内已有多个城市试点无人驾驶公交车,但在无人场站方面的研究较少,如何根据无人场站的充电能力、停车位个数以及站内车辆的位置信息、SOC状态信息等实现域内车辆有序停放,提高调度应变能力与整体通行效率已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分析国内外场
氮是植物生长发育必不可少的元素,大量的氮肥投入增加了我国小麦产量,但也降低了氮肥利用效率。因此,高产稳产基础上提高小麦氮肥利用效率是现今研究热点领域之一。2000年以来长江中下游麦区和黄淮海麦区每年通过审定的小麦品种众多,明确两地品种高产、高效、优质协同性及关键性农艺特征,并制定出合理的节氮栽培方式,以充分发挥品种自身的产量和氮肥利用高效潜力,对这两地区小麦实现高产、高效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反射随机微分方程是一般的随机微分方程限制在某个区域上的一种自然推广,是随机分析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分支。围绕反射随机微分方程,我们先考虑测度值系数的二阶椭圆算子对应的Neumann边界值问题,我们证明其弱解的存在唯一性,并给出解的概率表示。最后,我们在非光滑时间依赖的区域上,考虑带斜反射的McKean-Vlasov型随机微分方程,证明其强解存且唯一性,混沌传播,并给出大偏差结论。第一部分,我们利用概
本文从测度观点研究单调动力系统的“普遍”行为,和竞争系统的Birkhoff中心。“普遍性”是从测度角度观测系统的动力学性质,与经典的拓扑角度“通有性”是相互平行的。第一部分,我们深入研究了强单调离散动力系统,并得到该系统从“普遍”的初始点出发的预紧轨道都收敛到线性稳定的周期轨。该结论是从测度角度分析了离散单调系统的收敛行为,这平行于经典光滑强单调离散系统的“通有”收敛性结论,显示出单调系统通有性与
辐射带是由捕获在地球磁场中的高能粒子所组成的。经过长期的研究,波粒相互作用被认为是控制辐射带结构和演化的主要机制之一。因此,理解相关等离子体波动的时空分布与生成机制是辐射带研究的核心课题之一。虽然辐射带等离子体波动对于太阳风扰动的快速响应逐渐受到关注,但是相关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1)缺乏统计分析探索一般规律;(2)涉及的太阳风扰动类型和波动响应模式不够全面。基于磁层和太阳风观测数据,并结合等离子
呼吸道病毒是以呼吸道为入侵门户,在呼吸道黏膜上皮细胞中增殖引起呼吸道局部感染或呼吸道以外组织器官病变的一类病毒,其引起的呼吸道疾病具有易感性强、传播速度快、较难控制的特点,严重危害了人类的生命健康,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聚焦于新型冠状病毒和流感病毒两种呼吸道病毒进行病毒感染与致病机制研究。研究表明,感染SARS-CoV-2 Alpha突变株后会诱导N、ORF9b、ORF6等蛋白表达上调,进而增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交通通行量持续增长,许多路段在高强度通行辆的工作条件作用下以及恶劣气候条件共同作用下,容易出现裂缝、局部隆起、波浪形车辙、坑槽、沉陷等病害。为保证路面的服务质量和使用寿命,需及时对出现此类病害的路面进行养护。微表处技术作为一种预防性养护技术,因其经济效益高、开放交通快、抗磨耗及抗滑性能强等优点在我国得到大力推广。本文基于石料资源较为匮乏和当前高碳铬铁炉渣大多采用堆放处理
在激光聚变中,激光或X射线首先照射到处于靶丸最外层的烧蚀层,随后被加热的烧蚀材料向外飞散的同时反向推动壳层对靶丸内部的氘氚燃料进行内爆压缩。因此,烧蚀材料的物性参数会直接影响靶丸对激光或X射线能量的吸收、内部氘氚(DT)冷燃料的预热或者流体力学不稳定性增长等聚变点火中的重要物理过程。目前,激光聚变中主要使用的靶丸烧蚀材料是碳氢(CH)、铍(Be)和高密度碳(high-density carbon,
分布式协同优化旨在开发分布式控制策略,以驱动网络化多动力系统在完成协同目标的同时,趋于局部代价函数之和的最优解。由多个相互作用的自主体组成的网络化多动力系统又称为多自主体系统。近年来,因其在多机器人系统的协同寻源、无人地面/空中飞行器编队以及电力系统中能源的分布式协调等广泛应用,针对分布式协同优化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然而,大多数现有的研究成果均假设自主体之间的通信网络拓扑是无向图,或者至多是平衡
溶剂萃取法因其具有装置简单、操作性强、选择性好、回收率高、适应性强等特点受到广泛关注。此外,该方法在自动化应用和大规模连续生产等方面展现出巨大优势,促进了其在可持续资源回收、环境保护工程和新型材料开发等领域更加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稀土元素的分离提纯以及有色金属镍钴、轻金属镁锂等相近元素之间的分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论文工作以当下需求量大、储量低、价格昂贵的稀缺金属资源分离和回收为目的,解决重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