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高产高效品种特征及其氮响应机制

来源 :丁永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nny_4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氮是植物生长发育必不可少的元素,大量的氮肥投入增加了我国小麦产量,但也降低了氮肥利用效率。因此,高产稳产基础上提高小麦氮肥利用效率是现今研究热点领域之一。2000年以来长江中下游麦区和黄淮海麦区每年通过审定的小麦品种众多,明确两地品种高产、高效、优质协同性及关键性农艺特征,并制定出合理的节氮栽培方式,以充分发挥品种自身的产量和氮肥利用高效潜力,对这两地区小麦实现高产、高效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于2016-2021年度在扬州大学江苏省作物栽培生理重点实验室试验农场(长江中下游麦区)和江苏省睢宁县现代农业示范基地(黄淮海南部麦区)进行,分别选择两地区广泛种植的21个春性小麦品种和22个半冬性小麦品种。根据品种间籽粒产量和氮肥农学效率协同性,分析产量和氮肥农学效率差异小麦品种群体结构、氮素积累、分配和转运以及籽粒品质特征,明确小麦高产、高效、优质间协同机制和关键农艺性状;同时选用7个春性品种和6个半冬性品种分别在扬州和睢宁种植,探索生态条件对春性和半冬性品种产量、效率、品质影响;以筛选出的产量和氮肥农学效率差异品种为材料,设置不同节氮模式,探索高产高效型品种节氮机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近年来育成的春性和半冬性小麦品种籽粒产量和氮肥农学效率具有协同性。春性小麦高产高效型品种(产量和氮肥农学效率分别达7.3 tha-1和19 kg kg-1)具有高的穗数、单穗产量和氮肥表观利用率,分别达390×104 ha-1、2 g和53%,半冬性小麦高产高效型品种(产量和氮肥农学效率分别达8.5 t ha-1和18 kg kg-1)具有高的总结实粒数(高的穗数和穗粒数)、氮肥表观利用率和氮肥生理利用效率,分别达2.1×108ha-1、47%和 41 kg kg-1。2、春性和半冬性小麦高产高效型品种均具有高的分蘖成穗率(分别达24%和36%),这不仅增加穗数,而且可能通过发达的根系,促进花前氮素积累。高水平的氮素积累增加春性小麦单茎叶片和半冬性小麦群体叶片中氮素分配(分别达14 mg和59 kg ha-1),且提高了单位叶面积氮素积累(分别达160 μg和130μg),有利于花后光合物质生产,实现春性小麦单穗产量和半冬性小麦穗粒数增加。3、与其他类型品种相比,春性和半冬性小麦高产高效型品种均具有高的单粒氮素积累。与低产低效型品种相比,春性小麦高产高效型品种单粒氮素积累高9.7%(2017)、8.0%(2018)和 6.3%(2019),千粒重高 10.0%(2017)、7.5%(2018)和 6.0%(2019),二者增幅相似,品种间籽粒氮素浓度稳定。春性小麦品种间籽粒品质差异不显著。半冬性小麦高产高效类型品种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降值和粉质质量指标均显著高于其他类型品种。当籽粒产量超过9.5 tha-1或总结实粒数超过2.2×108 ha-1,单粒氮素积累呈下降趋势。4、睢宁参试小麦品种籽粒产量和氮肥农学效率显著高于扬州。尽管春性小麦品种种植到睢宁籽粒产量和氮肥农学效率提高,但与当地小麦相比差异不显著,且年度间稳定性差。半冬性品种种植到扬州籽粒产量和氮肥农学效率降低。睢宁种植的小麦高产主要是由于小麦生育前期较低的温度,延长了营养生长期,有利于提高茎蘖成穗率,扩大小麦群体,延缓花后叶面积衰减,增加花后光合物质生产,提升籽粒产量。氮肥农学效率的提高得益于高的氮肥生理利用效率。5、两年度睢宁种植的小麦面团形成时间、粉质曲线稳定时间、粉质质量指数显著高于扬州,弱化度显著低于扬州。春性小麦种植到睢宁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和面粉粉质质量提高,半冬性小麦种植到扬州籽粒品质指标降低。说明,生态条件差异增加了小麦品种籽粒品质的不稳定性。籽粒产量、氮肥利用效率和籽粒品质间变异系数(CV)相关性,说明灵活的穗数、花后生物量、氮肥生理利用效率和稳定的单穗产量有利于发挥籽粒产量和氮肥农学效率潜力,但多变的氮肥生理利用效率不利于籽粒品质稳定。6、与常规施氮量(225 kgha-1)相比,高产高效型品种降低20%施氮量,并采用基肥和拔节肥各施氮90 kg ha-1即(M4)模式下,尽管分蘖数降低,但高的分蘖成穗率维持了穗数稳定;且开花期叶面积指数(LAI)、剑叶SPAD值和净光合速率以及乳熟期剑叶SPAD值和净光合速率保持稳定,高的乳熟期LAI增加了 10%的花后干物质积累量,保证了穗粒数和千粒重的稳定。降低施氮量,其他类型品种分蘖数降低,分蘖成穗率未显著提高,导致穗数偏少,且花后光合能力下降,最终籽粒产量降低。7、与CK(225 kgha-1 N)相比,降低20%施氮量,高产高效型品种拔节后次生根硝酸盐转运蛋白表达量以及0-40 cm 土层根长和根重密度显著增加,根系氮代谢关键酶活性稳定,增强了根系氮素吸收能力,实现植株氮素积累稳定,有利于实现籽粒产量稳定和氮肥表观利用率提高。降低施氮量,其他类型品种根系生长、氮素吸收和同化能力均降低,植株氮素积累减少,籽粒产量降低,氮肥表观利用率未有提高,甚至下降。8、品种间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和沉降值差异显著表现为宁麦21最高,扬麦25最低。面粉粉质质量表现为高产高效型品种扬麦25和宁麦21显著高于扬麦20和扬麦22。降低施氮量,各品种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降值和粉质质量指标均下降,弱化度呈上升;在M4模式下(基肥和拔节肥各施氮90 kg ha-1),各品种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降值均有一定程度提高,面粉粉质质量仅高产高效型品种提高。
其他文献
地球上“陆陆碰撞”体系中研究广泛的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构造体系,是全球最大、最显著的陆内变形区,也是研究大陆板块构造变形、岩石圈流变属性的天然实验区。青藏高原地壳形变中的大地震震后形变动力学过程,是国内外地球科学研究热点,也是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本文通过对青藏高原内部不同震例震后形变动力学过程的研究,定量约束青藏高原壳幔流变属性以及震后余滑分布和演化。基于每个震例的同震破裂模型、岩石圈分层结构及其物
学位
草地生态系统在涵养水源、防风固沙、水土保持、调节区域气候、维持生物多样性以及碳汇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强度增加影响下,草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正发生着变化,改变着其生态功能,准确评估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草地生态系统动态的影响,有利于草地区域生态功能维持和适应性管理。已有关于草地生态过程对全球变化驱动因子响应集中于单一的草地类型、单一的环境要素等方面
印度和欧亚板块的陆陆碰撞一直是地学界研究的热点,其导致了新特提斯洋的闭合以及青藏高原的隆升。过去几十年里科学家们提出了多种理论模型来解释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的构造变形过程,尤其是岩石圈物质的运移,不过目前仍没有单独一种模型可以解释所有观测到的地质和地球物理现象。青藏高原东南缘主要位于东喜马拉雅构造节的东北部,主要包括云南大部分区域和四川的西部。青藏高原东南缘是青藏高原物质运移的最主要的通道之一,因此
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和新冠肺炎(COVID-19)是严重危害全球公共健康,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的新发、再发病毒性传染病。单克隆抗体在诊断、预防与治疗传染病中发挥重要作用。病毒突变株的陆续出现对现有的疫苗和单抗药物的保护效力造成巨大的冲击。本论文基于抗体与病毒免疫原的相互作用,对新型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
砷磷体系材料在电子迁移率方面具有很大优势,不同的材料组合拓宽了该材料体系。与锑结合的砷磷体系中波超晶格材料已经在红外探测方面有重大的应用,具体涉及到军事和部分民事领域;砷磷超晶格以高迁移率等优点非常适用于高速器件、激光器等。在材料生长方面,金属有机物化学气相沉积(MOCVD)和分子束外延(MBE)为两种主要的生长技术。相较于后者,MOCVD以高产能低功耗、适用于产业发展的优点吸引很多关注,但是采用
稻茬小麦生产区温光资源丰富、自然降水丰沛,具有良好的生产潜力和比较优势,但由于土壤黏重、水稻秸秆还田处理不当、耕播期间土壤偏湿等易造成播种质量和幼苗质量难以提升,已成为限制稻茬小麦生产的主要问题。如何通过机械耕作和播种环节高效、精准、高质量作业及配套农艺措施调控实现“足苗、匀苗、壮苗”,构建高产群体,进而实现稻茬小麦绿色优质高效生产目标,仍是目前研究的重点和热点。本研究于2017-2021年度在金
学位
量子色动力学(quantum chromodynamics,QCD)相结构和核物质状态方程是核物理研究领域的热点和前沿,近年来,诸如大型离子对撞实验(A Large Ion Collider Experiment,ALICE)、螺旋形径迹探测器(The Solenoidal Tracker at RHIC,STAR)等相对论重离子碰撞实验在这些研究领域都取得了重大突破。尤其是最新相对论重离子对撞机
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在为人们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造成了城市道路拥堵、环境污染、能源消耗等问题。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的无人公交已成为目前公共交通发展的战略方向。国内已有多个城市试点无人驾驶公交车,但在无人场站方面的研究较少,如何根据无人场站的充电能力、停车位个数以及站内车辆的位置信息、SOC状态信息等实现域内车辆有序停放,提高调度应变能力与整体通行效率已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分析国内外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