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欺凌的犯罪学研究

来源 :华东政法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chengjun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欺凌是一种故意实施的、持续性的、具有攻击性的行为,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特别是近年移动互联网的广泛普及,青少年群体中传统的校园欺凌在网络时代有了新的表现形式——网络欺凌。互联网的开放性、匿名性使得通过网络进行的欺凌行为变得更为广泛和隐蔽,危害更加严重,也有了新的表现形式和特点。网络欺凌同传统欺凌行为一样,是一种具有危害性的行为。它对被欺凌者的精神能造成较大的伤害,因而在犯罪学意义上,网络欺凌是一种犯罪行为。网络欺凌在我国研究起步较晚,现有的研究大多是从教育学、传播学的角度展开的,对其原因的研究也大多是着眼于比较表面的方面,比如欺凌者的不良动机、受欺负者的忍让、旁观者的漠视、学校监管力度不够等等因素,仅从这些因素进行考查,很难提出全面、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本研究从犯罪学的角度,将其视作犯罪学上的一种犯罪行为进行研究,考察这种行为的特点、原因,为防范治理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参考。本文共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网络欺凌概论。首先对网络欺凌的概念进行分析,通过与传统的校园欺凌以及其他网络暴力行为中相似概念的分析与比较,对其概念做出界定。随后,对网络欺凌现象的现状进行梳理,包括其特点、危害以及分类等。最后,结合犯罪学的理论,分析网络欺凌的犯罪学属性以及它与犯罪的关系。第二部分是网络欺凌原因研究。主要是从犯罪学的视角,结合相关理论对网络欺凌从个人原因和社会原因两个层面进行分析。在个体原因部分,主要从犯罪生物学、犯罪心理学两个方面展开。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时期,身体和心理的特点对实施欺凌行为有着一定的影响,从犯罪生物学的角度进行研究有其独有的价值。同时,处于社会化关键时期的青少年,社会环境、文化背景这些社会原因对网络欺凌的发生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这一部分主要结合社会控制理论、差异结交理论、以及暴力亚文化理论对青少年网络欺凌的社会原因进行了探讨。最后还从被害人的角度研究了被害人因素对网络欺凌的影响。第三部分是网络欺凌的防范与治理对策。网络欺凌在我国作为一个新的现象,其危害近些年才逐渐受到了人们关注,对它的防范与治理的理论与实践都仍然非常欠缺。本章首先对美国以法律规制为主的治理经验进行了介绍和总结,发掘其值得我国参考和借鉴之处。随后从法律规制、引导教育、社会共治几个方面对我国今后相关的治理对策做了展望和建议。
其他文献
急性颅脑创伤期间。由于直接和间接的损伤以及应激反应,垂体前叶(腺垂体)的功能可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影响颅脑创伤患者健康及功能的恢复。笔者对90例急性颅脑创伤患者垂体前叶激
目的探究剖宫产与经阴道分娩对瘢痕子宫再次妊娠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收治的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孕妇50例,将选择剖宫产分娩的25例设为观察组,选择阴道分娩的25例设为对照组
为体育自治管理的基点与核心,体育自治权来源于私人权利,具有明显的“权利”属性,并以此为基础形成颇具特色的体育自治管理体系。晚近,体育组织在规则制订、管理权行使及争端解决
为提高继电保护建模的方便性和准确性,提出了基于高级Petri网的继电保护建模方案。针对继电保护建模的特点,构建了带有混杂特性的有色时间Petri网(H_TCPN),并基于H_TCPN建立了继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