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eological and Poetological Manipulation in Literary Translation--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Two

来源 :内蒙古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con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文化转向”概念,翻译领域内掀起了一番热潮。翻译的“文化转向”是指从文化的角度研究翻译,并将翻译从单纯的语言学分析剥离开来,与别的学科联系在一起。   勒菲弗尔是文化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提出了翻译的操控理论。他认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会受某些因素的制约,这些因素操控着译文的形成过程和被接受程度。勒菲弗尔还指出翻译实际上是一种改写原文的过程,而“限制因素”对翻译的操控体现在译者对原文进行改写的程度上。勒菲弗尔把这些因素分为三类,即意识形态、诗学观和赞助人。   本论文根据勒菲弗尔的操控理论,从意识形态和诗学观的角度对美国当代著名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两个中译本进行了对比分析。这两个中译本是由施咸荣和孙仲旭分别在20世纪六十年代和2000年以后翻译的。   经过研究得出了三个结论。第一,翻译不只是单纯的语言转换活动,同时也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触。其次,进一步证明了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的确会受到意识形态和诗学观的制约。最后,评判某译文优秀与否时,单看其是否在语言层面上与原文对等是不可取或不全面的。除了对原文的“忠实”与“对等”标准之外,我们还需要考虑文化、历史等因素对翻译者的影响。   研究结果或许有一定的实际价值。一方面,在评判译文质量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另一方面,对从其他学科研究翻译现象具有一定的帮助。
其他文献
霍桑是美国19世纪著名的小说家,在美国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代表作《红字》以特殊的主题,巧妙的情节构思及复杂的语言结构而广为研究者青睐。《红字》的汉语翻译历史
弗朗西斯·斯格特·菲兹杰拉德被誉为爵士时代的代言人,他的代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被誉为是“美国小说自亨利·詹姆斯来迈出的第一步”(Nowlin,2007:60)。这部小说引起了人
在外语学习中,词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过去的几十年中,涌现了许多关于产出性词汇的研究,其中,很多是对于大学本科生的研究。然而,前人的研究或是针对非英语专业本科生,或是针对英语专业本科生,很少研究较高水平的英语专业研究生。因此,本论文主要研究中国英语专业研究生毕业论文的产出性词汇。采用词汇密度、词汇多样性和词汇复杂度去观察英语专业研究生的产出性词汇水平。应本论文研究需要,分别对中国英语研究生论文和外
学位
在语言学和广告学研究中,隐喻和广告都是研究的热点。隐喻贯穿于人类的日常生活中,不仅是一种修饰语言的手段,更是人类的基本认知方式。广告作为信息时代重要的媒介手段,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消费和生活。在商业广告中,广告商运用了大量的隐喻,这样能去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指导他们记住和认识到广告,说服消费者去买这种产品和服务。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单一的语言媒介逐步被图像、声音
学位
简·奥斯汀(1775-1817)是英国历史上杰出的女作家,其作品大多描述的是爱情和婚姻的主题,代表作品是《傲慢与偏见》。《爱玛》虽不是代表作,但被认为是她最为成熟的作品。该书
约翰·邓恩是十七世纪英国诗人、神学家。他的诗歌、布道文和其他作品在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中都占有一席之地,并且影响了越来越多的读者学习、研究和传播约翰·邓恩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