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散性浅表性光线性汗孔角化症致病基因的定位候选克隆研究

来源 :复旦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stig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播散性浅表性光线性汗孔角化症(disseminatedsuperficialactinicporokeratosis,DSAP)是一种少见的慢性角化性皮肤病,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迄今为止,已发现DSAP的二个致病区域,分别在12q23.2-24.1和15q25.1-26.1区域内,但该病的遗传基础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主要是采用定位候选克隆的研究策略,通过全基因扫描对二个六代DSAP家系的致病基因进行定位,并在定位区域内寻找可能的致病基因。本文目前研究结果如下: 1我们的二个六代DSAP的致病基因均位于12q23.2-24.1区域,与已报道的致病基因区域存在部分重叠。 2对重叠区域内6个候选基因的编码区进行序列分析,在DSAP病人中未发现突变位点。 3发现一号家系所有病人在重叠区域下缘约0.2-cM处SART3基因上存在着点突变,即p.Val591Met。 4发现二号家系所有病人重叠区域下缘约0.5-cM处SSH1基因上存在着点突变,即p.Ser63Asn。 5还发现二号家系中所有病人在ARPC3基因的启动子区域存在着一个特殊的SNP位点,即dbSNP3759383:G>A。SSH1基因与ARPC3基因共同参与表皮细胞骨架代谢通路。 6发现另一个三代DSAP家系和散发病例在SSH1基因的f剪接本上分别存在着二个移码突变,即p.Ser19CysfsX24和p.Pro27ProfsX54。 7首次提出角质形成细胞内细胞骨架代谢紊乱与DSAP发病相关的假说。 8首次在DSAP皮损中发现杂合性缺失,可能与日光照射有关。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国家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为国家培养出优秀的人才。我们要让学生们具备核心素养,即让学生们不仅具备适应社会
背景:癫痫因其较高的发病率和严重的危害性,成为发作性中枢神经系统疾患中备受关注的疾病之一。以往对癫痫的研究大多着眼于大脑皮层、海马及内嗅皮层等敏感脑区。近年来,不
背景:小肠缺血再灌注(intestine ischemia reperfusion,IIR)除发生于肠道及其系膜血管自身疾病外,还可继发于多种临床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引起全身系统性损伤。肠道是 IIR 远隔脏器损伤的始发因素。呼吸功能衰竭是 IIR 的常见并发症和重要死亡原因。核因子kappaB(nuclear factor kappa B, NF-κB)的活化在急性肺损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互联网作为一种革命性的工具,正在深刻改变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互联网思维”也成为业界热议的话题。互联网不仅推动了一批新企业的崛起,也对传统的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并逐渐渗透至社会管理、政府管理等多领域,其中一些变革甚至是颠覆性的。当前,既要加快互联网的创新发展和应用,更要推进互联网和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的深度融合。  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的梦想正在照进现实  农业变得更智慧  “
提出创伤性脾出血的诊疗流程,阐述创伤性脾出血的急救、内科治疗、介入治疗和外科治疗.对脾动脉栓塞术治疗创伤性脾出血的适应证和禁忌证、介入治疗操作步骤、血管栓塞注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