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政府预算在一国的政治经济中居于重要地位,它不仅仅是政府的收支计划,还集中体现出政府在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的政策导向,并且它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规范、约束和监督政府行为的一种有力方法,是民主制度在经济领域的体现。目前我国各级政府预算管理中面临着诸多问题,如预算分配不合理、财政支出效率低下、预算执行的约束性较差等等,财政资金贪污、浪费、挤占、挪用等情况不断出现,且屡审屡犯。回顾近年来我国政府预算的改革进程,主要由政府部门主导,偏重于预算编制方法等技术手段的引进,在制度层面特别是预算监督制约机制的建立上仍属薄弱环节,缺乏对公共资源配置和决策权力的有效监督和制衡。下一步,政府预算改革重点应及时转到制度建设上来,通过建立完善政府预算监督制约机制,提高各相关主体参与度,推进预算民主进程。为此,本文综合经济学、行政学和法学等多学科专业知识,采用方法论的个人主义与整体主义、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以及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通过构建相应的理论分析框架来研究我国政府预算监督制约机制问题,并且比较中西方政府预算制度的异同,明确我国政府预算改革的目标取向和路径选择,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政府预算监督制约机制的模式设计,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首先,本文针对我国政府预算委托—代理关系与预算监督机制进行了分析。对我国政府预算管理过程中的五个层次委托—代理关系及众多参与者的作用进行了分析,总结其呈现的特征和存在问题,然后,就政府预算过程中的参与主体行为建立博弈模型进行分析。在定性与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又进一步考察了我国政府预算监督机制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指出完善政府预算监督机制的必要性。
其次,本文分析了我国政府管理体制与预算权力制约机制的问题。对此问题的研究必须建立在考察我国现行的政府管理体制的基础上,通过对我国政府管理体制的形成、发展及特点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清晰地认识我国政府预算权力构成和运行的机制环境。在此基础上,文中考察了我国现行政府预算权力制约机制存在的缺陷,分析其影响因素,提出实行政府预算权力分权制衡的必要性。
我国政府预算制度变迁与预算监督制约机制的形成路径两者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本文从新中国成立后分三个阶段回顾了我国政府预算制度的发展与演变情况,包括政府预算制度的形成、长期稳定和改革及深化三个阶段,归纳了政府预算制度演进的特征并对其进行评价。然后,对我国政府预算监督制约机制的建立进行了案例分析。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政府预算监督制约机制的模式选择并无先例可循,需要关注预算改革实践进行案例研究。文中考察了我国地方政府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四种主要模式,总结其改革的特点,并对地方政府预算改革与建立政府预算监督制约机制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制度变迁的供求理论对我国政府预算监督制约机制形成的制度影响因素和变迁方式进行了分析。
本文针对中西方政府预算制度差异进行了比较分析与经验借鉴。在政府预算制度变迁和预算监督制约机制的建立方面,西方国家的做法已十分成熟。文中通过考察以英国和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政府预算制度形成、变迁的过程以及政府预算监督制约机制的构成和运行,总结其特征并进行比较分析,从中得到对我国的启示和借鉴之处。
在前文全面、深入分析和论证的基础之上,本文最终提出构建我国政府预算监督制约机制的路径选择及模式设计。在路径选择上,与西方国家恰好相反,我们是从引进预算管理技术方法开始,然后逐步走向制度完善的演变进程。一方面,我们必须继续引入和实行先进的预算管理方法手段,营造改革的氛围,目的是为了保持政府预算改革的刚性。通过政府预算管理制度的不断创新强化新的路径依赖,逐渐摆脱传统财政运行模式和思维惯性的影响,使政府预算制度变迁朝着正确的方向演化。当进行到一定阶段时,制度和机制建设方面的工作就必须伴随进行,因为这关乎到预算改革的成败,要努力实现技术方法创新与制度机制创新的统一。在我国政府预算监督制约机制的模式设计上,本文认为应结合现阶段的具体国情考虑。从纵向上来看,构建政府预算监督制约机制需要将自上而下的人大预算监督与自下而上的社会舆论监督紧密结合起来,发挥体制内外对于政府预算监督的合力。从横向上来看,构建政府预算监督制约机制需要着重在政府决策层、政府部门之间以及财政部门内部三个层次上建立起规范、合理的预算权力制约机制和运行程序,尽可能缩小预算资金自由裁量权的运作空间,不断规范预算权力配置和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