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原发性肝癌(HCC)肝切除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其短期预后进行前瞻性研究,通过比较围手术期应用新型橄榄油脂肪乳进行肠外营养联合肠内营养和常规大豆油长链脂肪乳肠外营养联合肠内营养在肝癌肝切除术后恢复情况、并发症、实验室检查及出院指标的区别,探讨应用新型橄榄油脂肪乳肠外营养联合肠内营养治疗促进肝切除术后快速康复的价值及优势。方法1.前瞻性收集2018.12~2020.2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拟行肝切除的肝细胞癌患者,入组共计48例。2.采用随机化分组的方法将入组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其中试验组24例,对照组24例,试验组患者术前3天给予口服肠内营养混悬剂TP-MCT(商品名康全甘,荷兰纽迪希亚公司),术后前3天静脉输入10%脂肪乳5.5%氨基酸(15)葡萄糖(20%)注射液(商品名克林玫,广州百特侨光医疗用品有限公司)新型脂肪乳三腔袋(即用型)联合术后早期(胃肠道功能恢复后)给予肠内营养混悬剂TP-MCT(与对照组总量保持一致);对照组术前给予自由低脂饮食,术后前3天静脉输入大豆油长链脂肪乳(商品名英脱利匹特,华瑞制药有限公司)的配制型肠外营养液联合术后早期给予口服肠内营养混悬剂TP-MCT(商品名康全甘,荷兰纽迪希亚公司)。3.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术前一般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营养状况指标变化,肝功能指标变化以及术后体液、细胞免疫状况及炎症因子水平改变。4.结合上述指标评估围手术期应用新型橄榄油脂肪乳进行肠外营养联合肠内营养和常规大豆油长链脂肪乳肠外营养联合肠内营养的优缺点。5.数据统计学采用SPSS2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试验组和对照组的计量资料如服从正态分布,采用student-T test或ANOVA test;对于两组分类计数变量采取c2检验;两组分期分级等指标符合有序变量,组间采取单变量方差分析。所有统计均采用双侧检验,检验水准为a=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对照组患者平均年龄为(64.96±11.64)岁,试验组患者平均年龄为(63.72±10.92)岁,这两组患者在营养状态[体重指数(BMI)、皮脂厚度]、肝功能(Child-pugh分级、MELD评分、吲哚菁绿排泄试验ICG-R15)以及肿瘤患者PS-ECOG评分等相关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2.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在排尿困难、肺炎、切口感染、胆瘘、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恶心、呕吐、腹泻及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术前营养状况指标BMI和皮脂厚度均无显著性差异,术后7天复测试验组患者BMI和皮脂厚度均有高于对照组患者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1天及术后第1天的血清白蛋白(ALB)及前白蛋白(PAB)之间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天和第7天,试验组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及前白蛋白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试验组与对照组在术前1天肝功能各项指标ALT、AST、ALP、LDH、DBIL、IBIL、PT及APTT均无显著差异性(P>0.05);术后第1天各项指标ALT、AST、ALP、LDH、DBIL、IBIL、PT及APTT试验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性(P>0.05);术后第3天及第7天,AST、ALT、LDH、IBIL、APPT均存在差异显著性(P<0.05);而两组在PT上一直无差异。5.试验组与对照组术前1天及术后第1天患者的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及炎症因子水平均无明显差异(CD4~+、CD8~+、Ig G、Ig M、Ig A及TNF-a、IL-6、CRP)(P>0.05);术后第3天CD4~+、CD8~+细胞在试验组中比例下降低于对照组,存在差异性(P<0.05);术后第7天,CD4~+、CD8~+细胞和Ig G、IL-6、CRP两组存有差异(P<0.05);体液免疫中Ig M、Ig A两组一直无差异。结论围手术期应用新型橄榄油脂肪乳进行肠外营养联合肠内营养有助于减少肝癌肝切除术后患者恶心、呕吐、腹泻的发生率,以及从总体上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耐受性良好。相较传统大豆油脂肪乳剂肠外营养联合肠内营养更有助于肝癌肝切除术后患者营养状况、肝功能指标的恢复以及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及炎症因子水平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