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诗文领域一样,“雄浑壮阔”和“婉约秀丽”两种互生互立的美学风格共同构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象同样在中国传统的水墨山水画中得到充分体现。如果把中国传统山水画史上南北这两种不同风格的画派相比:北方山水画派多以“高远”法构图(其中揉入“深远”之法),给观者精神上的感受是“雄强”;而南方山水画派则以“平远”法构图,画面多有“温润”之感;“高远”法山水画多表现出雄浑壮美;“平远”法山水画多流露出平淡优美。 “高远”法山水画中用笔强悍,且多方折之势,点皴和短皴也多坚硬短促,追求高瞻远瞩之境界,这正是儒家“刚健中正”的主张的具体外化。画中多描绘高山大川,长河飞瀑,且山体巍峨峻厚,并以之譬喻为君子之风、长者之德,这显然是受儒家“唯天为大”与“比德”之说的启示。其“大山堂堂,为众山之主”的置阵布势也与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唱妇随的宗法伦理道德相通;“平远”山水多用柔曲清润的线条和润媚的点来皴出山石的起伏凹凸,没有剑拔弩张之意,也不外露刚强霸悍之气,正是老庄“柔之胜刚也,弱之胜强也,天下没不知”尚弱尚柔美学思想的体现。“平远”山水特别重视“虚”、“无”、“计白当黑”,认为无笔墨处大有文章可做,也正与老子的“有无相生”息息相通。“平远”山水渐远渐淡,迷濛飘忽之美也正是老子恍惚混沌之美的形象的写照。总之,我们可从“平远”法山水画中看到较多的道家主张。 沿着中国传统绘画美学思想长河溯源而上,我们从中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两种风格、两种境界不期而然的和儒家、道家的精神境界相合。本文通过两种经营位置的透视法则与审美观照的对应关系来重点论述、探究这两种不同艺术风格所表现出来的各自的审美胸次与哲学思想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