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市场需求的强劲拉动、文化科技的融合支撑、社会资本的广泛参与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中国文化产业从产业发展的初创期开始进入成长期,日益凸显出成长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巨大潜力。但从国际形势来看,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加强,发达国家的优势文化产业给我国文化市场带来强大冲击,我国文化产业在经济总量、产业结构和文化贸易等方面呈现出以弱对强的竞争态势,面临发达国家文化产业的广泛入侵和渗透。这些因素不仅影响我国文化产业自身的发展,也在根本上危及我国的文化安全。因此,需要借助政府的力量,探求最佳的财政支持路径,优化财政政策选择,以加速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壮大,尽快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其中,厘清财政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在逻辑是及其关键的一环。本文对财政支持与文化产业发展之间的作用机理进行研究,以优化财政支持模式来引导文化产业发展,充分释放其蕴含的巨大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本文的研究不仅对推动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对指导相关部门文化产业政策调整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从理论视角分析,文化产品的公共品属性以及文化产业的文化生产力精神属性,要求政府介入文化产业发展;而财政政策工具是政府引导和支撑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财政介入的根本目的是解决市场失灵以及弥补市场机制的效率损失,但政府机制在筹集、分配和使用财政资金的诸多环节也同样会发生效率损失,因此文化产业的财政投入存在最适规模。同时,基于文化产业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财政支持模式应该显著不同;基于文化产业内部公共产品属性的不同类型,财政支持效应具有明显差异。结合理论分析,本文从实证角度对我国文化产业财政支持的经济社会效应进行综合测度。首先,利用GRA原理分别从全国和省级层面对文化产业的财政支持效应进行总体测算,整体关联度排序依次是经济增长效应、产业规模效应、溢出效应和就业效应,表明现阶段我国文化产业的财政投入尚未达到最适规模,加大财政投入能够更好地发挥文化产业的经济社会效应。其次,基于政府财政支出的视角,采用协整理论综合测度我国公共文化支出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公共文化支出受到经济、价格和政治决策等因素制约。就目前而言,提高公共文化支出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均已具备。然后,基于文化产业发展的视角,按照GRA结果,深入剖析我国文化产业财政支持产生各项效应的作用机制并逐一进行实证检验。最后,针对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制约因素,设计科学有效的财政支持政策来支撑和引导文化产业发展。本文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文化产业的财政投入对文化产业发展和地区经济增长具有双重经济效应。一方面,文化财政投入、文化资本投入和文化劳动投入三大要素对文化产业发展均存在正向推动作用。其中,财政投入对文化产业规模扩张的贡献率是资本投入贡献率的四倍,劳动投入的贡献率最小。文化消费相比文化供给对文化产业的促进作用更大,财政投入应更倾向于提高居民的文化消费能力。财政分权对文化产业发展存在一定的阻碍作用,而文化政策则有力推动了文化产业发展。另一方面,文化财政投入和文化资本投入对地区经济增长具有积极作用,而文化劳动投入存在某种阻碍作用。文化消费扩张促进了经济增长,其中城镇文化消费相较农村文化消费的影响力更大;文化供给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双重的,表现为文化遗产的积极作用和文化市场供给的制约作用并存。第二,文化产业的财政投入具有就业拉动效应。一是从文化产业总体就业视角来看,财政支持、教育程度和公共文化服务对文化产业就业人数具有正向影响,而文化产业平均工资则受到经济增长、教育程度与财政支持等诸多因素影响。二是从文化产业内部结构视角来看,财政支持和文化参与对艺术表演、群众文化、图书馆和博物馆这四个行业就业都具有正向影响。其中,财政支持对艺术表演业和群众文化业的就业贡献率明显较大;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各产业就业。三是从文化产业区域差异视角来看,财政支持对西部就业拉动最大,而固定资产投资和教育水平提高对东部就业拉动最大;中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在区域竞争中呈现弱势地位,良性互动机制尚未形成。第三,文化产业的财政投入具有空间溢出效应。首先,从全局视角来看,财政投入对省域文化产业发展具有显著空间溢出效应。我国省域文化产业发展不仅取决于自身产业发展基础和财政支持力度等要素,还取决于邻接省域文化产业发展基础和财政支持力度等因素的影响,即财政支持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通过空间溢出效应得到扩大。其次,从区域视角来看,文化产业的空间溢出更多表现为东、中、西部三大地带之间的梯度溢出效应,而非三大地带内部的空间溢出效应。这种溢出效应体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特征,中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存在恶性竞争,东部和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实现协同发展。第三,从发展阶段视角来看,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仍处于资本拉动阶段,财政支持、自有资金和金融信贷是推动产业发展的三大核心变量,其中财政支持的综合效应最强。综上所述,对于我国文化产业财政投入机制的设计与实施,既要提高财政政策变量与经济的关联度,保障乘数机制的顺畅运行;又要从依赖财政投入总量调控到侧重于内部结构优化,注重文化产业政策的引导作用,使财政投入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和促进经济长期增长、提高就业吸纳能力、吸收空间溢出效应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