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岩溶地质在我国广泛分布且构造复杂,经常伴随着不良地质现象,对于建筑物的安全构成威胁,而在岩溶地区采用刚性桩复合地基能够有效发挥桩间土的作用、减少桩的荷载,因此应用广泛。在粤北的岩溶地区,岩溶高度发育,在岩层中存在大量不规则溶洞,洞与洞之间相互串联,形成串珠状或者称蜂窝状,溶洞顶板的厚度变化很大,在桩端作用下,存在着顶板安全性问题,传统的处理方法如采用冲孔灌注桩有成桩困难的问题,采用注浆则量很大且难以保证质量,故提出一种新的方法来评估溶洞顶板安全性,该方法在施工阶段对局部桩基施加竖向荷载,使得溶洞顶板一定范围内产生的附加应力大于等于建筑物建成后在该范围内产生的附加应力,得到需要施加的竖向荷载为建筑物正常状态下荷载的倍数,该倍数具有工程参考意义,可用于检验溶洞顶板的安全性。本文首先概述岩溶地质及其形成过程、复合地基的概念,总结了石灰岩溶洞塌陷的机理,归纳了已有的溶洞塌陷分析方法,根据岩石的材料力学特性,运用摩尔—库伦强度理论,提出通过比较附加应力来判定石灰岩溶洞顶板安全性的方法。其次对压桩实验进行模拟,分析了模拟得到的应力云图和桩土应力比、土荷载分担比等结果,并考虑了褥垫层对复合地基性能的影响,验证了模拟方法的有效性,为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再次建立单桩、4桩、9桩的局部模型和有上部结构的整体模型,取单桩模型桩底基岩2m×2m方块与整体模型柱下桩的桩底基岩2m×2m方块比较平均附加S33应力和平均附加Mises应力,得到这两种平均附加应力相等时单桩模型需要施加的荷载倍数,同理取4桩模型、9桩模型桩底基岩4m×4m、6m×6m方块与整体模型柱下桩的桩底基岩4m×4m、6m×6m方块,以及单桩模型桩底基岩2m×2m方块与整体模型所有桩的桩底基岩2m×2m方块,比较平均附加S33应力和平均附加Mises应力,同样得到对应的荷载倍数,分析各个因素对荷载倍数的影响。最后进行方差分析,讨论各个因素对荷载倍数是否有显著影响,再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回归方程,分析回归方程的拟合度和各个因素在影响荷载倍数的因素中的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