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锦州市位于辽宁省西部,与畜牧业大省内蒙古自治区毗邻,自古以来就是经济贸易往来的交通要塞。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侵入机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病。对人体健康和畜牧业发展危害较大。2005年辽宁省布病发病人数位居全国前三位,1999年锦州地区人间布病发病率为0.13/10万,2005年上升到8.22/10万,成为辽宁省布病重灾区。因此,为反应锦州市近几年来布病的流行状况及影响因素特对1999-2006年锦州市布病发病情况进行流行病学分析,旨在今后的预防工作提供措施和理论指导。材料与方法一、调查对象以在锦州市疾控中心布病门诊确诊的布病患者为主要研究对象,收集1999年~2006年各级医院及各县、市、区疾控中心上报的布病传染病报告卡,以及个案流行病学调查表。对布病爆发点及高危人群开展流行学调查所收集的资料。二、调查方法对以上所有布病病例采用回顾性调查及现况调查,询问发病时间、接触史、了解病人的治疗情况和疾病负担,对就诊者及其家属进行布病防治知识宣传,采集就诊者及其家属的末梢血血清进行虎红平板试验(RBPT)—初筛试验;初筛结果为阳性者,采集其静脉血血清进行试管凝集试验(SAT)—确证试验。试剂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提供,诊断标准按照GB15988-1995.布鲁氏菌病的诊断方法、疫区判断和控制区考检标准要求进行。结果1、锦州地区1999~2006年共报告布病811例,分布于锦州七个地区。2、布病平均发病率为3.27/10万,其中男性597例,女性214例,性别比为2.79:1,男性病例明显多于女性。3、病例最小年龄5岁,最大年龄76岁;30~50岁发病较多,为600例,占全部病例的73.98%。4、布病基本分布于全年各月,其中3~5月份病例数较多。5、布病共波及12类职业人群,农民发病人数最多,为613例,占75.59%;其次为牧民,为71例,占8.75%;工人、家务及待业、学生的病例数分别为25、21和18,分别占3.08%、2.59%和2.22%;其他职业发病较少。6、感染方式632例以接触染疫羊、牛为主要传播途径,38例经呼吸道感染,21例经消化道感染。7、从传染源来看,由羊传播致病的患者占64.2%;经牛感染致病的患者占29.8%,经猪、狐狸、鹿等传播感染致病的占4.1%,其它因不明传染源感染致病的占5.2%。8、从发病到正确诊断时间、以及首诊误诊率、人均治疗费用看,1999~2003年以及2004年~2006年这两时间段有明显差别。讨论锦州地区近几年时有布病发生,个别地区流行严重。锦州市布病流行或高发原因有以下几方面:畜间检疫管理不善;流行菌株发生变化;市场监管乏力,不同政府部门间协调、配合不够;布病防治工作薄弱。针对以上情况,应采取如下控制措施: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与合作;各级畜牧部门要做好畜间布病疫情的监测和处理工作;加大经费投入,保证各项防制措施落到实处;继续大力开展宣传教育工作,普及布病防治知识;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医务人员识别布病的能力,提高疾控人员处理疫区的水平。结论1、锦州地区人间布病疫情呈逐年增高趋势,有从农村向城市发展的迹象。2、养殖、屠宰、皮毛制品加工职业人群为高危人群,发病高峰主要集中在3到6月份,高发地区为凌海市、义县、北镇市、太和区。3、卫生防疫和动物监督相关政府有关部门应尽快出台控制布病传播的相关措施并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