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对百余部古代及百余篇现代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勾勒出奇经八脉理论及临床应用起源、发展变化的线条,以探讨奇经八脉源流;应用统计对比方法从搜集的医论、医方、医案、本草医著中归纳、总结出奇经病证范围、奇经辨治用药组方规律。 从30部本草、医著中统计出带脉药13味,任脉药13味,冲脉药31味,督脉药18味,冲任药16味,跷脉药6味,维脉药5味,通入奇经药4味;从84部历代医籍、方书中共收集奇经方392首,其中冲任方213首,督脉方27首,冲脉方35首,任脉方17首,带脉方18首,跷脉方15首,维脉方16首,通治奇经方20首;从27部医案著作中搜集奇经医案211个,其中督脉案38,冲脉案25,任脉案2,带脉案28,冲任案103,任督案11,跷脉案4。 研究发现,奇经病候有其特有的病证范围,古代医著、古代医案、现代文献三者所载奇经病证范围基本一致;古代奇经成方、古代奇经医案治方在用药类别上趋于一致,选用药味也较为集中和统一。古代本草、成方、医案中的奇经八脉用药以补益气血阴阳为主,其中明确趋向使用的药味有当归、白芍、熟地、茯苓、山药、黄芪、白术、人参。但各经之补益配伍又各有侧重:督脉和阳维脉治方偏于温补,尤其重补阳温里;冲任治方偏阴阳双补;带脉、冲脉及跷脉治方则阴阳双补中偏于补阳。各经其他部分的配伍也有不同:冲任和冲脉治方多配温里行气、镇纳收涩药;任脉治方常配和血药;带脉和督脉均多配收涩、利湿药;带脉多配固涩、除湿、化痰药;督脉多配温里药;跷脉和阳维治方常配解表祛风,其中跷脉治方多配安神和利湿化痰药,阳维脉治方多配温里药。 奇经八脉各经在用药范围上,既有共性又有各自的特性,形成八脉各异的组方用药规律:督脉的组方结构为:主以温阳补气,辅以填补精血,佐之以温里散寒、敛涩经气、祛风除湿;任脉的组方结构为:主以养血补阴,辅以调气和血,佐之以温里祛寒或清热凉血;冲脉的组方结构为:主以补血、补气或补阳,辅以收涩、镇纳,佐之以温里祛寒、行气降逆、活血利水、安神定志;带脉的组方结构为:主以补血、补气或补阳药,辅以收涩,佐之以行气和血、除湿化痰;跷脉的组方结构为:主以补益气血,辅以补阳或补阴,佐之以活血、安神、解表;维脉的组方结构为:主以补益气血,辅以补阴和阳,佐之以行气活血、温里、安神、祛湿、解表散邪;冲任的组方结构为:主以补益气血,或双补阴阳,辅以行气活血,佐之以收涩镇纳、温里或凉血清热。 根据历代奇经医案内容和奇经理论,归纳出奇经八脉辨治的主要证型。冲脉病:冲气上逆证、冲脉痰滞证、冲脉瘀滞证;任脉病:寒凝任脉证、任脉不固证;督脉病:风邪犯督证、督脉郁火证、督脉阳虚证、督脉精血不足证、督脉气滞证;带脉病:湿热蕴带证、带脉不固证、带脉瘀滞证;跷脉病:跷脉虚衰证、阴阳不交证;维脉病:阳维脉空,纲维不振证、营阴亏虚,阴维失养证、寒湿阻维证;冲任病:冲任阴血亏虚证、冲任虚寒证、冲任不固证、冲任虚滞证;任督病:任督阳虚证、任督阴虚证、任督阴阳俱虚证。 奇经的证、治、组方用药有其独特的规律和较为完整的理法方药体系。奇经辨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