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建筑突发集群事件预警管理系统研究

被引量 : 15次 | 上传用户:identitymatri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21世纪以来,恐怖袭击、自然灾害、人为事故等突发事件给人类造成的悲剧不断提醒我们,公共安全是保证人类正常生活的重要前提。公共建筑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场所,具有人群高度密集的特点,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如火灾、地震、恐怖袭击等,极易造成群死群伤的灾难性后果,严重影响社会的安定和正常发展。因此,如何对突发事件加以预防,如何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做好预警管理是公共建筑的管理者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人群密集是公共建筑的典型特征,人员安全是公共建筑安全的核心内容,现代公共建筑需要一个能提供智能、动态预警信息的管理系统。本文将人群密集这一公共建筑的典型特征,简称为“集群”,针对公众活动频繁的公共建筑,对公共建筑突发集群事件预警管理展开研究。首先明确了预警管理和应急管理的区别,将预警管理划分为机理分析、识别诊断、预控措施三个主要内容,为后续章节提供了研究框架。通过对我国2005~2008年公共建筑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调研,总结了公共建筑突发事件的发生原因和结果,并建立了结构方程的模型,运用AMOS及SPSS软件进行了验证,从而发现:在我国公共建筑发生的突发事件中,无论是火灾、爆炸或结构破坏,都容易演化为公共建筑的集群事件,既包括原发集群事件,也包括继发集群事件,形成了一个我国公共建筑突发事件的演化模型,为后续研究提供了研究对象。对公共建筑集群事件进行了风险源分析,总结了风险演化过程;其次分析了公共建筑突发集群事件要考虑的预警指标,包括人群聚集指标、应急疏散指标、情绪指标和公共建筑的应急准备指标,并给出了部分指标的量化公式;选择2005~2008年发生的典型的集群事件作为样本提出了基于突变理论的公共建筑突发集群事件的预警分级模型,进行突变级数的分析和评价,得到了考虑公共建筑饱和度、人群情绪指标、建筑管理指标和安全事故隐患指标在内的预警分级突变级数的大致范围,并运用实例进行了验证。研究了公共建筑突发集群事件预控措施的设计问题。本文提出,公共建筑突发集群事件的预控措施包括两个:人群疏散预案和心理疏导预案。对人群疏散预案的设计首先构造了基于Link-Node的建筑空间网络,分析了人群疏散预案的基础模型,从博弈论的角度分析了由于信息不畅所引发的疏散个体在疏散群体间路径选择的问题,并引用实例进行了验证和分析;其次对公共建筑突发事件下的心理疏导预案的设计建立了信号传递博弈模型,指出了公共建筑管理者在应急疏散中信息发布的重要作用。对预警管理系统进行了构建。集成了空间网络模型,人群监测系统与密度识别的感应系统,以及基于GSM系统的预警信息发布和传递系统。运用前几章对公共建筑突发集群事件预警管理关键问题研究的结果,启动预控措施,计算出疏散人群的最佳路径选择方案,最终将疏散信息传到达公共建筑内部的人群,从而达到预警的目的。
其他文献
2014年2月,英国文化研究的掌门人斯图亚特·霍尔因病辞世,引起了国际知识社会的强烈关注,人们通过网络、报刊等媒介传递出了对这位学界尊宿的景仰与悼念。即使是在远离英伦的
报纸
全球化现象的不断蔓延,人类的生产水平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但是同时,人类也正面临着全球化带来的地域特色丧失现象。西方工业革命之后,人类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生产效率提升
<正>新生儿泪囊炎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鼻泪管残膜阻塞导致的眼病,发病率约占新生儿的2~6%[1]。2009年3月~2012年8月,我们收治新生儿泪囊炎56例,现报告治疗情况及体会。临床资料:
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因素,推进素质教育必须高度重视艺术教育的实施。而当前农村小学艺术教育的实施却举步维艰。文章分析了农村小学艺术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改进
目的采用RNA干扰(RNAi)技术抑制Notch1基因的表达,观察阻断Notch信号通路对人骨肉瘤细胞MG63的促凋亡作用及其机制。方法构建mNotch-1短发夹状RNA(mNotch-1 shRNA),利用MTT增
目的通过研究原发性糖皮质激素抵抗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儿糖皮质激素受体(GR)亚型GRα和GRβ表达水平,以揭示ITP糖皮质激素抵抗的可能机制。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
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危机,它源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中国在这场危机中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得益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国迅速走出了危机的阴霾,实现了经济的复
<正>在我国,刑事审前程序尚不是一个法律概念,其含义上也与西方国家有所不同,学界通常采用"大审前程序"的概念,系指人民法院开庭审判前的立案、侦查和审查起诉三大阶段。由于
长期以来,我国内河“三无”船舶非法采砂运砂情况严重。这类违规改造的船舶扰乱了水运市场的正常秩序、破坏了周边河堤河岸的生态环境、给人民群众水上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安全隐患。各地政府部门尝试过各种治理方法,经验总结表明,多部门联合开展的综合治理行动对“三无”船舶治理具有一定的效果。但是近年来联合执法行动每年都在开展,“三无”船舶泛滥的现象却依旧存在,究其原因在于各部门之间很难做到有效的协同治理,导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