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铅生产和消费国,但我国铅锌行业发展具有明显的粗放型特征,其“小、散、差”的特点会导致“涉铅企业”在采选、冶炼、加工和回收再利用等各环节将污染物铅释放到环境或生态系统中,经过留存、积累和迁移,并通过呼吸道、消化道或手-口等途径暴露于人体,对人体造成损害,甚至对婴幼儿发育和智力造成不可逆损害。铅污染导致的健康损害事件,已在一些地区引发了群体性事件,威胁社会稳定与和谐。然而,虽然铅污染来源广、危害大,但其并非随时随地成害,而是具有明显的区域聚集效应,因此在行政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对其防治,首先需要明确铅污染健康风险空间分布情况,以便对铅污染高风险区域进行优先管理。针对此,尽管既往研究已做了相关探索,但从服务于风险管理而言,尚存在一定的不足。目的:基于铅污染导致健康损害的形成过程,探讨基于空间分布铅污染健康风险评价和区划方法,开展实例研究,以期为基层铅污染风险管理提供方法指导和科学依据。方法:在回顾既往环境污染健康风险评价技术与方法、铅污染健康风险的形成过程、特征的基础上,结合专家意见确定和构建铅污染健康风险区划的步骤,通过专家咨询法构建铅污染健康风险综合评价初始指标体系,使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指标的权重系数,形成了铅污染健康风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据此指标体系对铅污染典型案例区——者海,开展以行政村为单位的小尺度铅污染健康风险评价,最后根据“行政村百分位数法”实现了28个行政村的风险区划。结果:(1)两轮专家咨询的结果具有较好的可靠性,有效回收率均高于90%,权威系数分别为0.81和0.84,协调性系数均介于0.816~0.917间。(2)铅污染健康风险评价体系由源的危险性、人群易损性和风险可达性三个准则层,11项指标组成,三个准则层的贡献率分别为0.5343、0.1653和0.3004。(3)按行政区25%原则,依据健康风险的相对大小,将阿依卡、蚂色卡、新村、三家村、者海村、犀牛村和钢铁村7个行政村划为高风险区。结论:铅污染健康风险的形成,以风险源的危险性为主导,并受区域人群易损性和风险可达性的综合影响。这一铅污染健康风险评价与区划方法是科学、易行的,不仅可用于区域健康风险的现状评价还可用于风险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