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其患病范围广泛,并对人体的健康带来较大的威胁。在糖尿病的治疗诊断当中,最要的指标是对于血糖浓度的检测,葡萄糖传感器作为高效检测血糖浓度的分析系统,其研究也因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葡萄糖传感器工作电极通常是由传感器基底材料、活性物质组成,传统基底材料通常利用商用电极或在绝缘基底材料上修饰贵金属材料制成,其表面结构相对简单,后续修饰方式有限,且稳定性较差。而对于传统传感器的活性物质,往往单独制备,并利用粘结剂粘贴至电极表面,这往往会导致活性物质与待测物质的接触不充分,电信号无法有效传输至电极基底,使得整个传感器的响应能力不足。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论文通过将碳化蚕丝织物碳化,并修饰碳纳米管的方式,制备了一种高效的葡萄糖传感器基底材料,相比于传统的基底材料,其具有更好的导电能力、更丰富的表面结构、更高的稳定性和柔性,且自支撑的结构体系使得其具有更丰富的修饰手段。随后以上述材料作为基底,并结合第二代至第四代葡萄糖传感器的特点,构建了含酶或无酶的传感器。为构建含酶传感器,在基底材料表面分别修饰普鲁士蓝和铂微球,后负载葡萄糖氧化酶,构建了第二代传感器MWCNT/CSF-PB/GOx以及第三代传感器MWCNT/CSF-Pt/GOx。研究发现第三代传感器MWCNT/CSF-Pt/GOx由于铂微球具有良好的导电能力、丰富的微观结构等优势,使得其传感器响应能力明显优于第二代传感器MWCNT/CSF-PB/GOx。而在第四代无酶葡萄糖传感器的构建当中,利用共烧结法及电沉积的方式避免粘结剂的使用,从而最大程度上提高传感器的响应能力。利用共烧结法制备的CSF-Cu2O由于制备手段的限制,导致响应能力无法进一步提升,且氧化亚铜自身的稳定性相对不足。而利用电沉积方式所制备的MWCNT/CSF-Cu传感器,由于表面增加了碳纳米管的修饰,使得传感器具有较高的灵敏度,且活性物质铜的稳定性相对较高,响应性能出色。最后,研究了工作条件对于传感器响应过程的影响,研究发现电解液的pH值、工作温度对于传感器的响应均存在显著影响,而盐浓度(以NaCl为例)对传感器响应电流基本没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