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1986年国家地质矿产部全国泥炭地质调查报告为基础,建立我国泥炭地信息查询系统,研究分析全国泥炭储量和赋存在泥炭中碳的时空分布规律;利用全国各地典型泥炭地的剖面测年数据,建立年龄深度曲线;以聚炭模型为基础,通过最小二乘法拟合泥炭地碳素积累理论曲线和和实测年龄深度曲线,获得聚炭参数,进行泥炭地碳收支、碳平衡分析。研究结论如下:(1)通过中国泥炭地信息查询系统计算得到,我国泥炭总储量为46.87×108t(烘干重),碳储量约为9.52×108t。由于南北方泥炭分解度不同,各地泥炭总储量和碳储量分布规律略有差异。(2)泥炭地的碳聚炭过程由上部的泥炭化过程和下部泥炭积累过程组成。泥炭化过程是造炭植物固定大气中二氧化碳,转化为含碳生物量并经历好氧分解,将大部分碳素分解回归大气,其余植物残体中的碳素转移到下部泥炭层的过程。泥炭积累过程是将从泥炭化层转移过来的植物残体进行嫌气分解作用,将部分碳素转化为二氧化碳和甲烷等气体,输送回归大气,未分解植物残体中的碳素长期保存在嫌气还原环境的过程。泥炭层显著降低了植物残体的分解强度,使积存在泥炭地中碳素暂时退出了地质大循环,有利于减缓气候变暖。(3)通过对三江平原宝清金龙泥炭地、若尔盖高原红原龙日坝泥炭地、长白山地金川泥炭地、云贵高原滇池海梗泥炭地进行碳收支计算发现,泥炭积累5000年后,上述泥炭地的碳素积累量仍大于碳的分解量,表现为泥炭层碳的收入大于支出,具有329.31万t的碳汇。(4)东北地区所有泥炭经过5000年的积累,可以在泥炭地中积累53170.15万t碳素,同时将20520.58万t的碳释放到大气中。按大气中每1ppmvC等于2.12GtC(1 GtC=109tC)和7.8GtCO2计算,本区泥炭中释放到大气中的碳,相当于增加大气二氧化碳浓度0.097ppmv;保存在泥炭中的53170.15万t碳素,则相当于减少大气二氧化碳浓度0.251ppmv,东北地区泥炭积累对控制大气温室气体升高,延缓气候变暖起到一定作用。(5)经过泥炭地碳收支计算发现,我国现有泥炭地5000年时间内碳积累量为205095.6万t,这些碳可以减少大气二氧化碳浓度0.9674ppmv,释放的碳为72629.63万t,相当于增加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为0.3426ppmv。二氧化碳从280ppm升高到550ppm后,气温可能增加1.5~3.5℃,相当于每ppm二氧化碳增加温度0.005~0.0125℃,释放到大气中的碳相当于降低大气温度0.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