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堀辰雄是日本新心理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凭《鲁本斯的伪画》等杰作而登上日本文坛。堀辰雄师承芥川龙之介,曾因芥川的自杀备受打击。在其创作小说生涯中,一度受到马塞尔·普鲁斯特和德国奥地利诗人莱纳?玛丽亚?里尔克(以下称为里尔克)的影响,因此对日本的古典文化,特别是王朝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起风了》可以说是其代表作之一,是为其英年早逝的未婚妻矢野绫子而创作的。在小说的最后一章中,作者引用了里尔克的《镇魂歌》。该小说中引用的里尔克的诗句经过了堀辰雄的翻译,完美地融入了作品中,成为了《起风了》这部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本文中,笔者将对里克尔在《起风了》这一小说文本中的受容进行考察。在序论部分,笔者对作者堀辰雄的生涯和《起风了》的创作经过进行了介绍,并分别对该文本在中国和日本的先行研究进行了总结,指出现存问题点,明确本文的论述主题。在第一章中,笔者考察了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日本对里尔克的接受情况,发现当时的人们对于里尔克的认知是非常有限的。堀辰雄热心研读里尔克的作品,并积极着手翻译其小说。但是,现在留存下来的只有发表在杂志《四季》上的《里尔克研究号》及里尔克笔记。堀辰雄的小说在文本形式上与里克尔的小说无相似之处,但其文本深层蕴含着的是对于里尔克关于命运、死亡和爱的思考。在第二章中,笔者考察了小说《起风了》对里尔克的接受情况。《起风了》引用了里尔克的《镇魂歌》,其主题恰好与里尔克的《镇魂歌》中所体现的“给所爱的女性的镇魂歌”这一主题一致。里尔克的《镇魂歌》从开始就明确提出死亡的国度才是实际存在的世界这一前提,在这一点上与基督教传统明显不同;同样,《起风了》中安魂的要素很强,作品中没有体现天主教信仰中的死后世界。在文本中,也可以看到堀辰雄对里尔克的生死观的接受。但是,堀辰雄并不是原封不动地吸收了里尔克对于死亡的看法,而是仅仅吸收自己需要的东西。这一点是堀辰雄关于死亡的独特思考。在接受里尔克影响的同时,《起风了》又表现了日本传统的审美意识“临终之眼”。在第三章中,笔者探究了里尔克的《镇魂歌》在《起风了》这部小说中的意义,同时考察了《镇魂歌》之于堀辰雄的意义。《起风了》中的里克尔的《镇魂歌》,为了达到在语调方面与“我”称呼“节子”时完全一致的目的,在翻译时进行了精心处理。在本文中,笔者试图阐明堀辰雄在作品中引用里尔克的原因。笔者认为,里尔克的《镇魂歌》与其说是被引用,不如说是堀辰雄根据需要对里尔克的《镇魂曲》进行了改编和重新阐释。改变后的里尔克的诗恰好表达了失去心爱之人后的堀辰雄的痛楚心情,这也是作品中引用部分的巧妙之处。在第四章中,笔者尝试从《起风了》与里尔克的受容关系中,对《起风了》的主题思想进行考察。可以说,《起风了》是堀辰雄向所爱的女性献上一曲“镇魂歌”。小说借用里尔克的诗句进行表达爱意的意图不言自明。同时,该小说也可以视作堀辰雄作为艺术家的“内心罪恶意识”的告白。小说主人公“我”在感受到“节子”即将死去带来的恐怖的同时,又想要将两个人的爱情故事书写为更加有形的东西。小说中的“我”和“节子”明显带有作者堀辰雄和未婚妻矢野绫子的影子。但是,“节子”在小说文本中却给人一种呼之即来挥之及去的强烈印象,仿佛更像一个只存在于故事中的女性。在这里,除了堀辰雄作为艺术家的利己主义一览无余。除此之外,我们亦可从作品中看出堀辰雄对于里尔克的受容和改变。如上所述,本论文采用文本分析等研究方法,在总结了关于《起风了》和《镇魂歌》的先行研究的基础上,从《起风了》对里克尔文学接受的角度出发,对小说文本中对里克尔思想的受容进行了研究。首先,通过解读堀辰雄对《镇魂歌》的翻译,尝试准确地把握堀辰雄对里尔克的接受情况。其次,笔者对里尔克《镇魂歌》被引用到《起风了》中的原因进行了剖析,对里尔克《镇魂歌》之于堀辰雄来的意义进行了考察。在此基础上,笔者从《起风了》与里尔克受容关系出发,对堀辰雄的创作意图进行了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