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础教育作为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公共品,其均衡、公平的配置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保障和必然要求。由于优质教育资源具有稀缺性,在我国小学和初中按照学区"就近入学"的政策背景下,"择校热"推高了一批"学区房"的价格,也进一步抬高了优质教育的门槛。为了缓解"择校热",优化教育资源布局,实现教育公平,各级教育部门出台了许多促进教育均衡化的政策和措施,但由于目前教育均衡的推进还处于探索阶段,学校间的职责关系难以明晰,管理水平良莠不齐,社会上对教育均衡化的效果评价褒贬不一。这些均衡化措施会不会对住宅价格产生影响?怎样的均衡化措施更受到人们欢迎?不同的措施会对城市住宅价格空间产生怎样的影响?是本文的研究重点。本文依据显示性偏好理论,尝试通过教育均衡化实施对住宅价格产生的影响,研究基础教育均衡化的实施效果。首先建立南京市住宅价格的特征价格模型,研究教育变量的总体影响,在此基础上引入是否参与教育统筹和统筹形式的变量,研究教育均衡化政策及具体实施方式对住宅价格产生的影响,从而反映人们对这项政策的偏好,借此评价政策实施的效果。研究结果显示总体上基础教育均衡化政策确实对住宅价格产生一定影响,但由于各行政区教育分布和政策实施的差异,均衡化的影响在各区的表现有一定差异。进一步研究发现,教育均衡化的实施模式不同对住宅价格的影响也存在较大差异,具有实质内容的统筹形式更受欢迎。研究还发现南京市基础教育均衡化的推进具有明显的空间不均衡性,新一轮实质性的优质教育资源扩张重点在城市"热门"发展地区,而对于城市薄弱地区的扩张更流于形式,符合蒂布特"用脚投票"的理论。在实证研究基础上对基础教育均衡化发展提出意见,资源配置上发挥市场作用的同时发挥政府作用,促进社会公平,政策和资源适当向城市薄弱地区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