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提高药物的治疗效用,靶向药物载体成为当今研究的热门课题。其原理是利用药物载体的pH敏、磁性等特点,对病变组织实行靶向给药,其中以温度敏感型载体研究最多,这里面又以N-异丙基丙烯酰胺(NIPAM)类高分子微球或凝胶的研究较多。针对目前生物医用材料靶向释放药物速度不够快的缺点,利用正相和反相温度敏感材料结构与功能的特性,制备了不同结构的凝胶和微球作为研究体系。首先利用线形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凝胶比交联的结构具有较快的释放速度,结合自由基聚合机理,利用三步合成的方法制备了结构较新颖的夹心型凝胶;其次打破传统正相凝胶微球聚丙烯酰胺/聚丙烯酸(PAAM/PAAC)的互穿聚合物网络结构,采用两者相变机理,组装成以其中一种凝胶材料为中心,另一种凝胶材料环绕其四周的移动型释放系统;最后利用疏水性聚合物在有机溶剂和水溶剂中溶解度的不同,利用疏水性聚合物在水中缩聚成的球为模板制备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作为壳体的纳米囊。采用透射电镜对合成的凝胶及微球的结构与形貌进行表征,以NaCl为药物进行释放实验来检测其性能。1.在以N-异丙基丙烯酰胺为原料,按不同配比浓度的条件下制备夹心型凝胶,其结构特性是以线形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PNIPAM)的两端接枝交联的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研究了组分配比对PNIPAM系水凝胶的溶胀、温敏和释药等性能的影响,并探讨了凝胶释药的机制。其研究结果具有以下表现:①夹心型水凝胶根据其浓度组成的不同而发生温敏性相变,其相变温度都在33℃,胶体颜色由白色变为半透明状;其对温度变化表现出较快的缩水动力学性质,其原因就是线形聚合物形成的大孔结构;②通过溶胀学动力学试验,表明其胶体具有良好的温敏性;③夹心型凝胶的释放药物试验表明:当温度从低温到高温时,凝胶内部的盐溶液因为相变而排出胶体外,使环境盐浓度相应的增加,再次验证夹心型凝胶具有快速温敏功能。2.通过分别制备PAAM/PAAC微球溶液,以及不同浓度的PAAM和PAAC凝胶柱,进行相互组配,来研究其温敏性、形态、溶胀行为。实验表明:①通过不同摩尔比例的组配,相变温度范围较传统的PAAC/PAAM互穿聚合物网络结构的相变温度范围窄;②不同配比的PAAM/PAAC微球溶液在25℃-30℃之间具有良好的温敏性;③在15℃的释放速度要低于30℃的释放速度。3.采用初生态结晶法,通过自由基聚合的方式制备了聚苯乙烯核/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壳纳米球。初步探索了疏水性聚合物——聚苯乙烯链的聚合动力学对纳米球的内腔的影响。结果表明纳米球有较明显核壳结构;同时随聚合时间的增加,纳米球的核直径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