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材在课程改革和教学实践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教材对比既可以促进教材编写者了解各国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思想,继承与发展优良的教材编写风格;也可以帮助教材使用者梳理教材的结构体系,合理有效地利用教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本文引入应用于分析教材结构的解释结构模型(简称ISM),以中国《物理》教材(简称人教版)、美国《Holt Physics》教材以及新西兰《Physics for you》教材这三国高中物理主流教材的“振动与波”主题下的内容为例展开研究:提取关键要素、形成要素间关系、求可达矩阵、绘制层级有向图,并根据层级有向图,从关键要素的选择、起始要素的安排、结点要素的安排以及要素间形成关系这四个角度对三种教材的同一内容进行比较分析,展现不同教材的特色,挖掘各教材的优点与不足。本文通过对三种教材结构的比较研究,分析归纳出关于三国教材编写的相同之处,主要有:(1)知识内容的编排重视基础性和广泛性。(2)知识的呈现方式兼顾科学性与趣味性。(3)重视实验教学的功能性。同时,由于不同国家的课程目标、学生认知、社会需求等有所不同,三种教材在知识要素的选取、概念的陈述、知识要素间的形成路径和呈现方式上都显示出了各自的特色。基于对三种教材的研究比较,为我国教材编写者和一线物理教师提供参考和依据,为教材改革和利用提出一些建议和看法:(1)知识编排要循序渐进,知识框架要趋于完整。(2)知识呈现的视角要多元化。总之,教材编排和教学设计过程中知识要素间的形成路径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