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初诊肿瘤标记物CEA、CA724、CA199水平至少一项高于正常值上限的胃癌患者行胃癌根治术后三项肿瘤标记物下降水平及术后变化趋势与胃癌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自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外三科收治的胃癌患者的相关信息,根据纳入标准纳入140例胃癌患者,纳入标准为:1、经病理确诊为胃腺癌;2、初诊肿瘤标记物CEA、CA724、CA199至少一项水平高于正常值上限;3、均行胃癌根治性手术;4、术后于我院至少接受6周期SOX或XELOX方案化疗,未接受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5、未接受术前新辅助治疗。收集患者年龄、性别、肿瘤标记物数值、肿瘤大小、肿瘤位置、Borrmann分型、脉管瘤栓、神经受侵、Lauren分型、p T分期、p N分期、p TNM分期等临床基本资料并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根据术后患者三项肿瘤标记物是否全部下降至正常我们将其分为正常组(三项肿瘤标记物全部正常)和异常组(三项肿瘤标记物至少一项异常),比较两组临床资料的异同并分析两组患者的预后。收集所有患者术后三项肿瘤标记物数值,根据肿瘤标记物数值的变化描绘不同的变化趋势,分析不同变化趋势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140例患者行胃癌根治术后有94例患者三项肿瘤标记物全部下降至正常,至少一项未下降至正常的患者有46例。对两组基本临床资料进行对比,两组患者在肿瘤标记物水平、p N分期及p TNM分期方面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年龄、性别、肿瘤大小、Borrmann分型、脉管瘤栓、神经受侵、Lauren分型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值得注意的是140例患者T分期均为T4,所以无法比较两组患者T分期的差异。对于术前三项肿瘤标记物至少一项升高的胃癌患者,术前肿瘤标记物水平较高、分期晚的患者行胃癌根治术后更难下降至正常。使用Kaplan-Meier法对正常组和异常组患者进行预后分析,比较两组患者5年OS、DFS。正常组患者5年OS、DFS优于异常组(OS:46.872个月vs 31.109个月,P<0.001;DFS:42.309 vs 25.413个月,P<0.001)。对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发现影响患者OS和DFS的因素有:术后肿瘤标记物是否下降至正常、Borrmann分型、胃切除范围、脉管瘤栓、神经受侵、p N分期及p TNM分期(P<0.05);使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发现影响患者OS和DFS的因素有术后肿瘤标记物是否下降至正常、Borrmann分型、脉管瘤栓、p N分期及p TNM分期(P<0.05)。根据术后三项肿瘤标记物变化趋势,将术后肿瘤标记物下降至正常的94例患者分为5种类型:1、一直处于正常水平;2、一过性增高,后逐步下降至正常;3、肿瘤标记物由正常升高至异常,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后又逐步升高;4、肿瘤标记物由正常逐步上升至异常且逐步增高9;5、肿瘤标记物由正常上升至异常,但在较低水平波动,不超过正常值上限的1倍。根据变化趋势我们将第一种类型和第二种类型归类为A组;第三种类型和第四种类型归类为B组;第五种类型归类为C组。根据Kaplan-Meier法对3组患者进行预后分析,因C组例数较少,遂比较A、B两组5年OS及DFS。结果显示两组的5年OS及DFS存在统计学差异(5年OS:A组55.000个月vs B组32.886个月,P<0.001;5年DFS:A组46.582个月VS B组34.543个月,P<0.001)。C组6例患者中,4例患者存活,死亡2人。根据术后三项肿瘤标记物变化趋势,将术后肿瘤标记物未下降至正常的46例患者分为3种类型:1、肿瘤标记物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2、肿瘤标记物逐渐下降后逐渐上升且持续升高;3、肿瘤标记物持续升高。三组患者的5年OS及DFS存在统计学上的差异(5年OS:肿瘤标记物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58.4个月VS肿瘤标记物下降后升高30.471个月VS肿瘤标记物持续性升高17.316个月,P<0.001;5年DFS:肿瘤标记物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57.00个月vs肿瘤标记物下降后升高22.941个月VS肿瘤标记物持续性升高11.00个月,P<0.001)。胃癌根治术后肿瘤标记物未下降至正常的患者,术后治疗期间肿瘤标记物水平下降的患者预后更好。结论:对于初诊血清肿瘤标记物CEA、CA199及CA724至少一项水平升高的胃癌患者,术前肿瘤标记物水平较高的胃癌患者行根治术后肿瘤标记物更难下降至正常。行胃癌根治术后肿瘤标记物全部下降至正常的患者比肿瘤标记物未下降至正常的患者预后更好。胃癌根治术后患者的肿瘤标记物变化趋势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在胃癌患者术后治疗时应密切关注肿瘤标记物的变化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