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语方言差别自古存在。自杨雄《方言》以来传统小学著述时有记载。《广韵》作为中古时期的重要韵书,收录了来自古今方言区的方言词及又音。研究这些方言词和又音,对音韵学界一些尚有争议的问题及方言史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通过考察分析《广韵》中收录的67条标明为来自《方言》或“方言”的方言词,我们发现其中43条方言词可以在今本杨雄《方言》或郭璞方言注、尔雅注及它书中找到,其余24条在今本杨雄《方言》查不到。这24条方言词可能是出自十六国时期刘昞著的《方言》及后来王浩著的《方言》,可惜二本《方言》均已佚;也可能系指与当时通语相对的方言、俗语。通过考察《广韵》中41个方言词,可以看出方言词的演变大体上有两种情况:一是在古代某区域范围内使用的方言词,根据古代文献材料可以确证其运用区域。这个区域有时并不仅限于某地,亦即曰它在某一地使用,也不排除在其它区域里可以使用。二是《广韵》所记载的方言词的使用区域发展到现代已经有所变化。有些方言词使用区域扩大了,有些方言词的使用区域转移了,有些方言词使用区域缩小乃至消失。当两个相邻的方言接触或彼此影响时,词汇最容易移借。方言词的演变,从汉代杨雄《方言》到晋朝郭璞注再到《广韵》直至今,一直处于“方言升位”或转移或缩小乃至消失的矛盾运动之中。 《广韵》收录的又音是方音异读的反映。虽然邻近的方言互相接触或影响时,词汇最容易同化,但从《广韵》又音来看,来自不同方言的同词异读往往保留了原来的读音。因此,这些又音可以反映方言的读音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