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胆管癌是指源于胆管上皮的恶性肿瘤,常见于中老年人,男性略多于女性,早期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根治性手术切除5年生存率为15%~40%,且容易复发和转移。胆管癌的发生是一个多步骤,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相对平衡状态失衡,某些生长因子、受体、信号通路下游分子都有可能参与胆管癌的形成。Raf激酶抑制蛋白(Raf kinase inhibitor protein, RKIP)是磷脂酰乙醇胺结合蛋白家族(phosphatidylethanolalmine-binding proteins, PEBPs)中的一员,是从牛脑提取出的可溶性碱性蛋白质,其分子量约为21-23kD,是等电点为8.6的单体多肽链。RKIP是广泛存在进化高度保守的小分子胞浆蛋白质,主要定位于组织细胞的胞质及质膜上。研究发现RKIP与多种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的调节有关,它能抑制Raf-MEK1/2-ERK1/2和NF-κB信号转导途径,还可通过抑制G蛋白偶联受体激酶-2(GPCR-2)发挥受体信号调节作用,涉及多种细胞生物学行为如细胞生长、增殖、分化以及神经发育、精子发生等。其表达失调还会导致一些病理生理学的过程,如对肿瘤作用。近期研究表明,RKIP与肿瘤关系密切,参与肿瘤的发生与发展。RKIP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转移,这种抑制作用首先是在对前列腺癌的研究中发现的。而转移癌细胞中RKIP过表达可以减少其侵袭能力。应用化疗药诱导RKIP过表达可以促使乳腺癌和前列腺癌细胞凋亡。又有研究发现RKIP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let-7基因从而抑制乳腺癌转移。此外,肺鳞状细胞癌、乳腺癌、膀胱癌、鼻咽癌和宫颈癌等肿瘤中RKIP在癌组织低表达,而且这种表达减少与肿瘤转移的程度相关联。因此,RKIP被认为是一种转移抑制因子,在恶性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在非小细胞肺癌中RKIP在原发性肿瘤及转移癌中表达相似并不减少,相反,p-RKIP相对正常组织而言,在癌组织中表达明显降低,且可以作为患者预后指标。由此引起我们的思考,RKIP与p-RKIP在胆管癌形成和发展中究竟发挥了什么作用,值得我们深入探讨,有利于开辟胆管癌治疗的新方向。目的:本实验主要研究RKIP与p-RKIP蛋白在胆管癌组织的表达情况,探讨RKIP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及对胆管癌患者术后生存的意义。方法:1取30例胆管癌患者手术石蜡标本,分为胆管癌组织、癌旁正常组织(距病灶2cm以外组织)。2采用病理组织学HE染色,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组织病理类型,并用单克隆抗体CK19进一步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标记组织标本,确定组织性质。3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测定胆管癌组织,癌旁正常胆管组织中RKIP与p-RKIP的表达情况。每例患者为一个实验组,每个实验组取二张切片:胆管癌组织(A),癌旁正常组织(B),分别设立阴性对照(使用PBS缓冲液取代一抗)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4取每张切片阳性表达区域照五张照片,用image-pro-plus软件处理图片,计算癌组织、癌旁正常组织中阳性表达面积的平均光密度值(meandensity)。统计学软件SPSS17.0处理各组之间平均光密度值,观察是否统计学意义。5对于该实验患者进行术后随访,通过电话随访和复诊明确患者术后生存时间及死亡原因。结果:1组织类型定性:采用HE染色后,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确定30例标本分别为胆管腺癌组织和正常胆管上皮组织,使用胆管特异性蛋白CK19标记组织后高表达,进一步确认结果。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RKIP在胆管癌组织表达(平均光密度值为0.016±0.024)较癌旁正常组织(平均光密度值为0.165±0.038)明显减少,二者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p-RKIP在癌组织与癌旁正常组织表达平均光密度值分别为0.044±0.028vs0.047±0.029,两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3RKIP的表达与肿瘤淋巴结或远处转移有关,并且与胆管癌患者术后生存时间相关;但与患者年龄、性别、组织病理分级和肿瘤的分化程度无相关性。结论:RKIP在胆管癌组织表达较正常胆管组织明显减少,其减少对于胆管癌患者来说是个有意义的预后指标。但是p-RKIP在胆管癌组织的表达无明显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