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低渗裂缝性油藏水窜治理与基质剩余油驱动的特殊矛盾是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技术瓶颈,目前常规中高渗油藏调剖驱油的技术方法不一定适用于低渗裂缝性油藏,且单一调剖技术不能解决该类油藏的各类窜流问题,本文提出微/纳米材料技术组合的深部调驱方法来克服单一调剖技术的不足,最大程度的发挥组合技术的协同效应,形成微纳米协同调驱技术提高采收率的新方法。研发了氢键缔合温度30℃~150℃的双层覆膜微米颗粒(BCMS),筛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低渗裂缝性油藏水窜治理与基质剩余油驱动的特殊矛盾是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技术瓶颈,目前常规中高渗油藏调剖驱油的技术方法不一定适用于低渗裂缝性油藏,且单一调剖技术不能解决该类油藏的各类窜流问题,本文提出微/纳米材料技术组合的深部调驱方法来克服单一调剖技术的不足,最大程度的发挥组合技术的协同效应,形成微纳米协同调驱技术提高采收率的新方法。研发了氢键缔合温度30℃~150℃的双层覆膜微米颗粒(BCMS),筛选悬浮剂,构筑了BCMS深部调剖体系,考察了体系悬浮稳定性及注入性。改变温度、矿化度及粘接时间,评价了BCMS调剖体系的粘接稳定性。改变注入速度、颗粒浓度、颗粒注入量、注入方式、渗透率,研究了影响体系封堵性能的主控因素及适用界限。建立了BCMS多孔介质深部运移数学模型,与岩心各处压降进行拟合,揭示了BCMS深部调剖体系的深部运移能力及封堵性能。利用设计的二维变径模型,研究了BCMS在裂缝中的微观运移特征及封堵机理。利用原位改性法制备了部分疏水改性纳米SiO2颗粒,研究纳米颗粒在油水两相界面的饱和吸附浓度,构筑了纳米SiO2驱油体系,并评价了Ca2+、Na+及矿化度对纳米颗粒在液-液界面吸附规律的影响。通过改变温度、颗粒浓度等参数,研究了纳米颗粒在固-液界面的吸附-脱附规律。以接触角为评价指标,研究了颗粒浓度、温度、金属离子对纳米颗粒改变岩石表面润湿性能的影响规律。设计了2-D单通道、2-D网格、2.5-D多孔介质微流控芯片模型。利用单通道模型,研究了纳米颗粒启动孔喉捕获油滴的动力学;利用不规则刻蚀2-D网格裂缝模型,分析了网络裂缝水驱后微观剩余油类型,揭示了纳米颗粒启动网格裂缝水驱后不同类型剩余油的机理;利用引入刻蚀深度变化参数2.5-D模型,成功模拟了水驱后真实三维多孔介质的微观剩余油,揭示了纳米颗粒启动多孔介质水驱后不同类型剩余油的机理。采用均质、非均质岩心物理模型,筛选了BCMS调剖体系的注入参数及驱油界限;优化了纳米SiO2驱油体系的注入参数及驱油界限;评价了低渗裂缝性油藏微/纳米材料协同调驱技术的驱油效果,并揭示了协同调驱技术的驱油机理。
其他文献
中国冀北-辽西地区广泛发育中-新元古界沉积地层,有利于开展地球早期生命演化、生物组成和古沉积环境等研究。大量的原生液态油苗和固体沥青的发现,展示了元古宇超古老油气资源良好的勘探潜力和前景。但受地质样品、地质资料、实验分析手段等条件的制约,对烃源岩分子标志化合物组成和古油藏成藏演化历史的研究尚不系统。本论文通过对原生有机质中分子标志化合物和碳同位素组成分析,探讨了冀北-辽西地区元古宙古海洋沉积环境和
随着石油勘探向复杂储层不断深入,混积岩储层逐渐成为石油公司和学者们研究关注的热点。但由于混积岩本身频繁多变的岩性、复杂的孔隙结构、强非均质性等特点,造成了混积岩定名分类难度大、对其岩石物理特征认识不清、识别流体性质困难等问题,极大地制约了这类储层的高效勘探和开发。本文以柴达木盆地英西地区下干柴沟组上段(E32)为例,针对该区发育的湖相混积致密储层,以岩心、薄片、扫描电镜、阴极发光、X衍射和微区矿物
沉积盆地内含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准确反演沉积盆地速度结构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去发掘这些自然资源。除此之外,由于沉积层的速度和密度较低,这使得沉积层可以放大地震波的振幅,给人类带来地震灾害。因此,准确反演沉积层速度结构还可以帮助人们评价和预防盆地内部地震灾害。本研究基于贝叶斯非线性反演方法利用瑞雷波相速度、瑞雷波椭圆率和远震体波波形反演沉积盆地的速度结构。我们首先利用两个合成速度模型检测联合反演的稳定性
高压射流径向钻井(简称径向井)是一种利用高压射流在地层内沿径向喷射钻出一条或多条微小直径(50mm左右)分支孔眼的钻井技术。该技术能够在主井眼内实现超短半径(<150mm)转向与水力喷射成孔、建立高导流通道,具有工艺简单、周期短、成本低、效率高与环境友好等特点,是一种非常规资源开发、老井挖潜与增产的有效手段。然而,基于其非接触式破岩、微小孔眼直径以及套管内超短半径90°转向的特点,尚无相关轨迹预测
在环境温度下含蜡原油流动性较差,给长距离管道输送带来了诸多流动保障难题。改善流动性是解决含蜡原油管道输送流动保障问题的根本出路。原油高压电场改性是近年国际研究热点,但目前关于电场改性机理的认识存疑颇多。本文通过研究电场作用下含蜡油阻抗谱的变化,认识到带电胶粒(沥青质、胶质)在电场改性中的重要作用,提出蜡晶界面极化是含蜡油改性的根本原因。研究发现,除蜡晶之外,含蜡油中带电胶粒的存在是电场发挥改性作用
2010年1月12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讲到:"要注重查处工程建设、房地产开发、土地管理、矿产资源开发等腐败现象易发多发领域的案件"。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为纪委在今后的工作中指出了重点和方向。公司纪委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针对集团公司管理体制深刻变革,管辖区域大幅拓展,必须从做好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准备出发,大力开展工程建设领域专项治理活动,扎实推进反腐倡
热电技术为废热向电能的直接转换提供了一个简单环保的解决方案,是目前实现废热循环利用的有效途径。所需的热电设备因具有无运动部件、无噪声、零排放、运行平稳、寿命长、可小型化等优点而倍受研究者的青睐。目前热电材料的研究工作主要围绕热电转换效率的提高来开展,而转换效率主要取决于材料的热电优值(ZT),因此,当下最核心的问题是增大热电材料的ZT值。SnTe是一种很有潜力的无Pb热电材料,然而与Pb Te相比
通过引入高密度晶界、相界等缺陷阻碍位错滑移可使得纳米钢获得高强度,但难以同时保持高塑性。如何突破强度-塑性倒置关系是纳米钢研究领域的长期热点问题。以往研究指出,纳米贝氏体钢和纳米奥氏体不锈钢中的小尺寸亚稳态奥氏体可在塑性变形过程中发生应力/应变诱发马氏体相变而显著增塑,因而引入分布均匀的小尺寸亚稳态奥氏体是获得高强高塑纳米钢的有效途径。然而,利用传统冷变形与热处理工艺方法难以在纳米钢中获得此类亚稳
含有不规则间断面的流-固耦合双相介质中的地震波场数值模拟问题,是地震勘探领域的热点研究课题。现有的基于求解宏观波动方程的数值模拟方法(比如有限差分法、有限元法等),在处理这类复杂流-固界面耦合问题时,由于波动方程本身一些连续假设条件的限制,其计算精度与应用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本文研究采用两种基于介观力学模型而不依赖于波动方程的数值模拟方法(格子玻尔兹曼方法和弹簧网络模型)来分别求解流体相和固体相中
准噶尔盆地地处新疆北部,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含油气盆地之一,其东南缘的博格达山属于东天山造山带的分支,将吐哈盆地和准噶尔盆地分隔于南北两侧。准噶尔东南缘地区在早石炭世洋盆闭合、地体拼接之后,进入晚古生代洋盆关闭到中生代陆内演化的洋-陆转换关键期。准东南缘盆山关系演化、博格达山初始隆升时间、构造-气候-沉积耦合机制等前沿科学问题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同时阜康凹陷、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三叠系沉积相及